一、沟通力是可以复制的

沟通力为什么如此重要

如果你在沟通过程中不能正确有效地传递信息,不仅无法达到沟通的最初目标,还可能给彼此的交往带来负面影响。相反,如果你具有出色的沟通能力,就可以在生活中化解各种矛盾,维护家人、朋友之间的良好关系,还能在工作中最大限度地运用自己的工作经验、专业知识,发挥个人能力,并因为自身具备的沟通能力,迅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沟通是一门艺术,在与他人沟通时,语言表达能力和表达技巧显得尤为重要。具备良好、高效的沟通力,不论是对我们的工作还是社交,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 提升社会竞争力。一个人要在社会上立足,依靠的是综合能力,包括智力、毅力、才学、机会等不同因素。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在信息传递、互动瞬息万变的今天,即使你有真才实学,但如果没有高效的沟通能力,你也很难遇到“伯乐”​,社会竞争力自然也不如那些会沟通的人。
  • 加速事业的成功。高效的沟通力更是促成事业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绝大多数在行业中取得成功的人,都是依靠自己与众不同的交际和沟通能力,获得上级的认可与信任,得到下属的支持与爱戴。工作能力强的人,在跟人交流时都能做到思路清晰、表达具体,并能准确地关注到对方的需求,这无形中为沟通的成功打下了基础。
  • 人际关系的润滑剂。沟通本身就是学习的过程,每个人的思维角度、处世方法等都不同,面对不同的人,我们也要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

沟通的目标不是“口服”而是“心服”

在沟通中,仅仅让对方接受我们的要求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比有效沟通效果更高的沟通标准,就是既让对方接受我们的要求,又能让对方心悦诚服,即达到一种高效沟通的状态。

沟通必须具备的三大要素:

  • 有明确的沟通目标。任何一场沟通都要具备明确的目标,目标是高效沟通的起点和终点。双方只有围绕这个目标沟通,才能不偏离主题,不忘记初心。
  • 善用语气、语调。我非常提倡共情沟通。什么是“共情沟通”呢?就是倾听者对倾诉者的经历感同身受,引导倾诉者深入自己的内心世界,寻找问题的根源,继而影响并改变他。
  • 用肢体语言为沟通加分。美国语言学家艾伯特·梅拉比安曾提出一个著名的沟通公式:沟通的总效果=7%的文字语言+38%的声调+55%的肢体语言。

信息的准确传递与接收

人们常说,​“世界上有两件事最难:一件是把别人的钱放在自己口袋中,另一件是把自己的思想放入别人的脑袋中”​。这两件事都离不开良好的沟通。

沟通是双向的,你不仅要把自己想说的话表达清楚,还要时刻关注对方的情绪和反应,并能够接收到对方反应中的有效信息,继而做出更加合适、有效的反馈。

  • 能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以“我”的角度来与对方沟通,如“我觉得”​“我感觉”​“我认为”等,不仅能清晰地表达出你的感受,沟通效果也会更好。
    • “你们这么晚搬东西,也不顾别人是不是需要休息,太没公德心了!”
    • “你们一定要今晚搬的话,如果能够轻一点儿,我觉得可能更好。​”
  • 表达时要直接、精确。表达时要直接、精确
  • 运用深夜电台主持人般的声音。这类深夜节目的主持人的声音往往都特别温柔、缓慢、深沉,让人听起来感到心安和信任,因此也愿意与他(她)对话。

每个人都能学会的沟通力

  • 学习科学的理论
    1. 沟通的真实性。沟通的过程就是对有意义的信息进行传递,如果你传递的信息没有意义,哪怕整个沟通的过程很完整,这样的沟通也会因为缺乏实质内容而变成无效沟通,或者说这种沟通只能叫聊天。另外,从经济学角度来说,无效沟通也是对资源的浪费,包括时间、精力、渠道、金钱等,有时还可能产生负效益,即沟通的成本大于产出。
    2. 沟通的完整性。在沟通中,你传递给对方的信息必须完整无缺,不能让信息被干扰或被曲解,否则就可能导致沟通失败。
    3. 沟通的时效性。整个沟通过程必须在沟通发生的有效期内完成,否则沟通就失去了意义。
    4. 沟通的同一性。你的沟通对象必须能了解、体验或理解你所发出的信息的真正意义,因为每个人的经历、经验、知识水平都不同,对信息的解读可能也会不同,理解一旦出现偏差,沟通就可能无效。
    5. 沟通的目标性。沟通双方都要有明确的目标,目标模糊或不明确,很容易导致沟通失败。
  • 掌握正确的方法。非暴力沟通。要让一个孩子成绩好有很多种方法,有的家长会让孩子愉快地学习,孩子不觉得学习是件痛苦的事,家长也不觉得管孩子是件痛苦的事,这是成功的沟通,实现了双赢。
  • 一定要刻意练习。掌握了沟通技巧,沟通就会变得很容易;而要掌握沟通技巧,就要不断学习和刻意训练。至于学习和训练方法,后面我会详细阐述。

二、沟通的本质是尊重与合作

“尊人者,人尊之。​”沟通中如果缺乏尊重,不能平衡自己与对方的需要,总以一种自以为是的方式与对方交流,这样的沟通是很难进行的。只有学会尊重与合作,沟通的过程才会愉快而积极,结果才能如你所愿。

了解自己对恐惧的反应

沟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人与人之间思想交流、传情达意的重要方式。人类之所以需要社交,不仅是生活的需要,还是心灵支持的需要。成功有效的沟通可以给人们带来鼓励、自信和快乐,也可以充分展示个人魅力,体现个人素质,缩短人际距离,打造良好的社交氛围。

总而言之,每个人心中都有亟待通过沟通解决的问题。如果沟通不畅,给我们自己和他人带来的伤害将不言而喻,因为人与人之间基本上都是通过沟通建立感情的;同样,感情的破坏很多时候也是沟通不畅造成的。

  • 合作为什么越来越难?不管是在生活还是在工作中,我们会发现与人合作特别难,为什么?原因就在于我们经常觉得自己才是对的,别人应该按照我们的想法和要求做事,否则,我们就会与对方产生矛盾或冲突,合作自然也就无法进行下去。
  • 恐惧的根源。
    • 人类的思想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意识,另一部分为潜意识,而潜意识的力量要比意识强大得多,所以要激发潜能,就需要运用潜意识。在人类的大脑中,有一部分叫作大脑皮层,它是帮助我们学习各种知识的部位;大脑皮层中还包含一个东西,叫作基底核;大脑皮层的前面部分为大脑前庭,也是人类区别于动物最关键的部位,负责人类的逻辑、语言以及丰富情感的发展。
    • 再回到沟通这件事上,我们在什么时候才会感到深深的恐惧呢?与开车同样的道理,就是我们无法完全掌控局面的时候,也就是周围人的想法、说法、做法与我们的预想完全不同的时候。实际上这种恐惧一直深藏于我们的潜意识之中,这些潜意识可能来自我们童年时期经历过的一些事情。
    • 所以,在与人沟通之前,我们必须从根源上探寻自己的内心对恐惧的反应,这样才能弄清楚我们为什么会把别人与自己的合作看得那么重要。

从对方的视角看他的经历。

尊重是沟通的开始,也是沟通的前提,只有建立在尊重基础之上的沟通,才能顺利地完成。

  • 什么是真正的尊重?如果我们能从对方的视角去看待他正在经历的一切,并接纳他所做的一切,而不是不断在自己心中幻想“如果他不这样做多好”​“如果他听我的该多好”​,就是对对方最大的尊重。
  • 懂得尊重自己。尊重自己并不意味着超强的自律或自控,相反,一个人越是超强自律或自控,一旦爆发就会越激烈;而爱自己、了解自己、关注自己,感受和接纳自己此刻的状态,才是对尊重自己的深刻理解,也是你继续与他人心平气和地沟通的基础。
  • 尊重是为了促进共赢。带着这样的目的去沟通,自然是难以达到共赢的。而这种失败的沟通,归根到底是匮乏型的心态在作祟,即当你的内心匮乏时,你就会觉得彼此之间的需求只能满足一个,要么满足你的,要么满足我的。当你以一种富足型的心态与人沟通时,你会觉得:自我的需求要满足,对方的需求也要满足,我们可以与对方一起想办法。

平衡自己与他人的需要

沟通力是我们维护自身社会地位的基础,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有力保障,也是现代社会中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能力和素质

  • 平衡自己的需要和他人的需要。要实现这个目的,我们还要弄清到底是先谈事儿,还是先解决感情问题。
    • 委屈和讨好。我们身边应该都有这类人,一心一意为别人好,人缘也特别好。可这些行为并不能令他们快乐,因为长期委屈自己、讨好别人,自己的内心所需却不能获得满足,甚至渐渐枯竭。
    • 控制和强势。与委屈自己、讨好别人相反的,是对他人关注极少、只关注自己的需求。这类人在与他人沟通时,很少或根本不把对方的需求放在心上,只在乎自己的哪些需求能得到满足、能获得哪些好处。这种沟通模式叫什么?叫作控制和强势。采用这种模式的人沟通时总喜欢用强势的语言和态度试图控制对方,让对方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 忽视和无助。在沟通时既不关注自己的需要,也不关注别人的需要,也就是处于一种懒得沟通或不愿沟通的状态。这种沟通模式叫作忽视和无助。这种现象在生活中非常多,你会发现有大量不善于沟通的人,在与他们沟通时,他们表现得十分冷漠,这就是典型的习得性无助,因为他们觉得任何沟通都是没用的。
    • 尊重与合作。运用这种沟通模式的人,会在沟通中积极平衡自己与他人的需要,既关注他人的需要,也不忽视自己的需要,他们沟通的目的就是尊重与合作。这也是成为一名沟通专家最应该学习和掌握的一种沟通模式。

image.png

学会处理情绪和信息

  • 知心大姐式。他们看起来很知心,非常看重跟你的关系,你哭他陪你哭,你难受他可能比你更难受,但就是帮不上任何忙,对事情的推进也毫无帮助。因为他们关注的只有情感,而不去或根本没有能力去解决实际问题。
  • 冷面杀手式。与“知心大姐”完全相反的是另一种人,这种人永远只谈实际问题,从不谈感情。如果大家看过《穿普拉达的女王》这部电影,其中的女主编米兰达就是这样的人,她对任何人都尖酸刻薄,员工在工作中稍微出现一点儿失误,立刻就被开除。我把这种人称作“冷面杀手”​,他们跟人沟通的方式永远都像个没有丝毫感情的“杀手”​。
  • 拒绝沟通式。这类人既不跟你谈信息,也不跟你谈感情,完全是一副拒绝沟通的模式。也就是说,他们完全把自己封闭起来,只关心自己的事,许多工程师、程序员就是这样。很多人感觉与工程师、程序员交谈很困难,就是因为他们很少主动与人沟通,有事就找你直接说事,没事就封闭起来做自己的事。这种人自然很难成为沟通专家。
  • 沟通专家,最后一种就是真正的沟通专家了,他们在与人沟通时,既会照顾对方的情感,也很懂得处理实际问题。有这样一个概念,叫作“百分之百的尊重和百分之百的坦诚”​,就是说一个人跟别人谈话时,要做到百分之百的尊重和百分之百的坦诚。能做到吗?很难。有人就曾跟我反映:​“您让我坦诚,可我对他却有那么多不满和怨恨,又怎么能做到尊重呢?​”
    image.png

沟通之前先明确目标

明确自己的目标是什么,这一点非常重要。一旦你忘记了沟通的目标,在沟通过程中就会被潜意识操纵,你就会发现对方不尊重你、不重视你,让你没面子,而你为了争回自己的面子,就可能会与对方翻脸,结果呢?偏离了沟通目标,除了一通发泄之外,丝毫不能改变现实。

那么,我们怎么才能记住沟通的目标呢?方法很简单,就是问自己三个问题:

  • 第一个问题,你要为自己创造什么?就是你在与对方谈话之前,希望经过这场谈话,让自己达成一个什么样的目标。比如,你想与对方签订一份合同,你希望对方能还你钱,你希望对方能把答应你的事办到,等等。
  • 第二个问题,你要为对方创造什么?在沟通中,双方都要奔着共赢的目标努力,而不是总想着自己赢、对方输,这样是谈不下去的。所以在与对方沟通前,你还要想清楚,你希望经过此次谈话能让对方获得什么?是一份订单,还是一批他期待已久的货物?等等。
  • 第三个问题,你需要为你们的关系创造什么?也就是经过这场谈话之后,你与对方的关系是否有所改善,比如,是否能变得比以前更友好、更加彼此信任?是否更容易建立合作关系?

不尊重的沟通方式有哪些

  • 喜欢给对方贴标签。
  • 忽视对方的感受。在沟通时要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或说话,但有些人偏不这样,做事说话完全忽视别人的感受,从不征求别人的意见。这种情况在与孩子相处时往往表现得最明显。
  • 用威胁的口气说话。
  • 喜欢与别人攀比。

三、沟通高手都善于掌控情绪

停止你的暴力沟通

什么是暴力沟通?举例来说,如果一个老师对学生说:​“你怎么这么笨?我都教过你好几次了,你还把题做错!”这就是暴力沟通。

  • 道德评判。当某人做了一件事后,我们感觉这个人做的事不能让我们满意,就会产生不满情绪,继而产生一些习惯性的定义,比如认为这个人很没修养、没素质、不尊重人。
  • 进行比较。这种行为的表现就是经常拿身边的人跟别人比:​“你看看人家××,又升职了!”​“你看看××家孩子,考上名牌大学了,你怎么就不行?​”一进行比较,你的不满情绪就会流露出来,接下来的沟通自然也不会愉快。如果一个人不能客观地看待别人,也就不可能以平等、尊重的态度与对方进行沟通。
  • 回避责任。有些人在沟通时总喜欢把责任推给别人,动不动就说“我不得不这样”​“这件事我是被迫的”……这是一种“习得性无助”的状态,让自己陷入抱怨和痛苦的情绪之中。以这种回避自己责任的态度与别人沟通,也会令沟通陷入僵局。
  • 强人所难。这种状态在家长与孩子的沟通中最为常见,家长们常常打着“我是为你好”的旗子,​“苦口婆心”地要求孩子按照他们的想法行事,甚至威胁孩子:​“如果你不这样做,我就怎样怎样。​”这对孩子来说是多大的威胁呀!如果孩子不遵从,就会演变成一场暴力沟通。

远离“傻瓜式”沟通

人类的大脑可分为三个层次,其中最核心的一层为脑干,也叫爬行动物脑,主要负责人的心跳、呼吸、睡眠等生理活动;中间的一层为脑缘部分,也叫情绪脑,主管人的情绪、记忆、体温及其他居家活动等;最外层为大脑前庭,也叫理性脑,主要负责人的语言、逻辑、认知、反射、意识等高级思维活动。

在脑缘中有一个重要的部分,叫作杏仁核,它的主要功能是产生情绪、识别情绪和调节情绪,同时还负责学习和记忆功能。当人体遭受外界刺激时,杏仁核会促使人出现强烈的朝向反应。比如,当一只狗突然向你扑来时,你的大脑会立刻做出两种反应:要么让你冲上去拼了,要么让你撒腿就跑。当然,人在最关键时刻体现出来的往往是第三种反应——呆立不动,不知道该怎么办,俗话叫“吓傻了”​。

奖惩式沟通的代价

奖惩式沟通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随处可见。在生活中尤其普遍存在于家长与孩子之间,在职场中则普遍存在于上司或老板与下属之间。它的直接表现是:你表现好,我就奖励你;表现不好,我就惩罚你。

  • 破坏对方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孩子的安全感和信任感最初来自父母无条件的爱,但如果父母出于控制孩子、让孩子听话等目的,经常与孩子进行奖惩式沟通,就会破坏孩子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孩子会觉得要获得爸爸妈妈的爱、关注、陪伴,就必须努力学习、好好听话,否则自己可能就会一无所有。如此一来,父母对孩子无条件的爱、关注和陪伴,就会与孩子好好学习、听话之间形成一种交换关系。当孩子有这种感觉后,他们又怎么能从父母那里获得充足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呢?
  • 打压对方的内驱力。鼓励对方为获得奖励或逃避惩罚而努力,而不是遵从自己的内在价值去行动,这一点危害很大。要完成一个任务,出于内在动力或意愿去完成和在“胡萝卜加大棒”策略下去完成相比,结果可能一样,甚至“胡萝卜加大棒”策略更显效。但在这两种情况下,人的内心会产生哪些变化呢?
  • 剥夺了对方与你合作的快乐和愿望。前面我们说过,沟通目的的共性是尊重与合作。什么样的合作才是好的合作呢?自然是愉快的、能够达成共赢的合作。在建立合作之前,对方是抱着“愉快、共赢”的愿望的,但如果你告诉对方“你如果不做,我就不给你好处;如果你跟我合作,我就给你多少多少好处”​,对方内心的感觉就变了。
  • 让对方学会了用奖励和惩罚获得他想要的东西。奖惩式沟通虽然能暂时让孩子听话,但长期来看却很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它会让孩子学会用奖惩的方式来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而不是通过自身的努力去争取,这种利害关系是很明显的。

沟通中切忌挖苦嘲笑

  • 明确沟通目的,理性交流。沟通的前提是尊重,目的是要解决问题,而不是发泄情绪,所以在沟通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控制住负面情绪,不要让情绪影响到理性分析。即使你要向对方表达自己的感受,也不要随便给对方的行为下定义、贴标签。
  • 批评可以直接客观。沟通不可能永远都是赞美、商量和请求,对于那些出现错误或具有缺点的沟通对象,有时免不了要用到批评。但比起赞美、请求等沟通方式,批评会显得更加困难,因为批评不是最终目的,而是使沟通与沟通之后的执行更加顺畅的手段。可人们恰恰容易把批评当成目的,结果忽略了沟通的本质需求。

不抱怨,把握沟通的尺度

  • 表达感受,提出诉求。感受是体验的一部分,在正式沟通之前,不论你是想加薪,还是想获得他人的关注,都要先控制住自己的情绪,转而直接表达自己的感受。比如,男朋友忘了你的生日,你可以对他说:​“在生日那天,我没有收到你的祝福,我感到很伤心。​”而不是说:​“你怎么连我的生日都不记得?你肯定不爱我!”
  • 阐述诉求的原因。我们不但要提出自己的具体诉求,必要时还要阐述清楚为什么要提出这样的诉求。再拿我朋友的案例来说,当他向妻子提出每周有三晚在家做饭、每顿饭应该有什么菜时,要向妻子说明原因,如“如果每天晚上都不吃晚饭的话,我会很饿,而我又不需要减肥”​“荤素搭配才能满足身体所需”​,等等。
  • 向对方提出你的建议。在向别人表达感受、提出诉求后,你的诉求可能会被拒绝,对方不愿意满足你提出的要求,怎么办?在这种情况下,切记不要用抱怨的方式来沟通,否则会陷入一种恶性循环式的沟通之中。你可以同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比如“每周的三次晚饭我们分工合作,你做饭,我洗碗”或“我们可以轮流做,你做一次,我做一次”​。

利用复述和认同感染对方

  • 重复对方所说的话。
  • 告诉对方“你说得对”
  • 如果我们将以上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的话,效果会更明显。首先是倾听对方,重复对方的话,接着对对方进行一番心理告白,用你对对方的理解来标注对方此刻的情绪,将自己平缓的情绪传递给对方,这样就能很容易地获得对方的认同,沟通也会渐渐向更有利的方向发展。

四、沟通要从了解需求开始

需求是沟通当中的重要因子,凡是沟通中出现的问题,多数是由需求不清晰或需求未能获得满足所致。这里的需求,既包括他人的需求,也包括自我需求。

洞悉对方真正需求,避免情绪积累

每个人生活在世,都会有需求:生存的需求、情感的需求、自我价值的需求……需求一旦出现,我们就会寻求满足。当需求得不到满足时,情绪就会产生。换句话说,情绪是需求没能获得满足的一种外在表达。

比如,有的孩子总想玩手机,不愿意写作业,家长很生气,原因就在于他们期望孩子听话、认真学习的需求没得到满足;丈夫半夜回家,妻子很愤怒,是因为她渴望陪伴的需求没得到满足;等等。

长此以往,结果会怎样?情绪会慢慢发酵。一段时间后,情绪很可能就会借由一些小事发生激烈的化学反应,或是火山爆发,或是冷如冰霜。这时再想办法去修复关系,沟通起来应该不会太顺畅。所以,关注对方需求,是沟通中的一个重要话题。别人在跟我们交往的过程中,只要表达出了一些想法,或者做了一些事,背后一定潜藏着某个需求,我们要能够看到这些行为背后的需求。

人类共通的需求名单

马斯洛将人的各种需求划分为五个层次,从低到高分别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另外还有求知需求和审美需求,这两种需求没被列入他的“需求层次”理论中,他认为这两种需求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需求之间。

  • 朋友、集体、归属感。就行为来说,人是一种社会性物种;就天性来说,很少有人不喜欢交流和朋友。群体为我们提供了身份上和感情上的支持,也给了我们归属感。归属的欲望又驱使我们依恋两种群体,一个是身边的小圈子,一个是集体。
  • 放松、休息、快乐。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大脑神经一直处于紧绷状态,神仙也受不了!所以,每个人都需要一定程度的放松,从而让身心获得适当的休息。
  • 关注、理解、倾听。渴望得到关注、理解和倾听是人类普遍存在的心理,也是一个让沟通双方彼此受益的过程。
  • 学习、探索、发现。学习、探索、发现都可以被称为一种实现自我价值的心理需求,它会促使我们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获得更多的机会,做一个对社会、对他人有用的人。同时,这些需求的实现也能让我们获得更多的尊重和自我实现,从而满足我们期望获得尊重和价值的需求。
  • 选择、自由、自我。自由、自我对很多人来说都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而且每个人都需要拥有自己的选择权。虽然现代社会压力大,很多人为了能拥有更好的生活不得不放弃自己的一部分自由,选择做一些自己不喜欢的事,或者从事自己不那么喜欢的工作,但是,这并不表示他们放弃了对自由、自我的追求,因为他们至少在心灵上还是会努力去追求自由、自我的。
  • 被认可、信任感、安全感。每个人的内心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和信任,希望自己能受到他人的重视。当获得这些后,我们的存在感、价值感、安全感等都会随之增加,同时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有价值的。
  • 支持、尊重、爱。我们每个人都难免会在生活中经历大大小小的失败,但大多数人都能朝着积极的方面继续努力。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能有人给予我们一定的支持和尊重,无异于“雪中送炭”​,不仅能安抚我们受挫的心,还能维护我们的自尊。虽然我们暂时失败了,但自尊心会因此重新建立起来,这种自尊也会让我们再次拥有自信。

发掘和关注自我需求

实际上,良好沟通的第一定律是从自己开始的,倘若你还没有调整好自己,自己的内心需求没能获得满足,就很难与他人形成良好的沟通。当沟通进入关键阶段时,你也会不由自主地去寻求你所习惯的模式,比如争吵、冷战、控制等。下面这个案例表现的就是在沟通中,我们看起来是在努力满足自己的需求,但实际上恰恰忽略了自己的需求,只顾发泄情绪了。

用给予礼物的心态去沟通

演讲最重要的心态是一种“给予礼物”的心态。就是说,我来做演讲的目的是要给大家送一份礼物,我要把自己拥有的知识、经验、技能拿出来跟大家分享。至于你要不要,那是你的事,但给予是我的责任,这么想是不是就不那么紧张了?

  • 给予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之一。生命的意义不在于你得到了什么,而在于你给予了什么。尽管这些话听起来有些老生常谈,却不无道理。试想一下,如果我们在生活中不关心任何人,也从来不肯吃亏,只会不断索取,那我们的内心会快乐吗?我想这样的人不可能快乐,相反,他的内心会变得非常空虚。
  • 你与他人有许多“礼物”可以互相给予。我这里所说的“礼物”并不是那些用金钱买来的礼物,而是免费的礼物。有哪些免费的礼物可以给予他人呢?微笑、鼓励、认可、赞赏、尊重、拥抱、爱,以及一些实用的方法、经验、知识、技术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可以给予他人的礼物,同时也是他人可能会给予我们的礼物。通过互相给予,不仅我们自己能从中获得归属感、成就感、价值感,还能与他人形成一种共情关系,即彼此感觉是一伙儿的,由此也可以让沟通更加顺畅。
  • 学会辨识“礼物”。因此,在沟通过程中,我们要学会换个角度思考,这样才有辨识和接受“礼物”的能力。否则你就会发现,生活中充满了负担,充满了各种各样难以解决的问题。
  • 慷慨地将“礼物”给予他人。要打造顺畅、良好的沟通,就要求我们在恰当的时候果断、慷慨地把自己的“礼物”给予他人。这份礼物可能是一句关爱的话,也可能是一个微笑、一个肯定、一句赞赏。千万别小看了这些“礼物”​,有时它们的力量会超乎我们的想象。
  • 从他人给予的“礼物”中学习和成长。这其实也在提醒我们,看人也好,看事也好,都不要光看表面,要能够看到背后更深入、更有价值的东西,这样我们才能对别人给予我们的“礼物”更加敏感,也愿意以接受礼物的感恩心态与对方沟通。

让对方看到更多的选择空间

一个人的心态是富足还是匮乏,关键在于小时候接受的教育方式。如果父母总是威胁、吓唬孩子,用逼迫的方式与孩子沟通,孩子慢慢就会失去自我选择的能力。我们常说,孩子特别听话不见得是好事,因为这表明他正在渐渐失去自我选择的能力,内心也在逐渐变得匮乏,继而觉得除了听话之外别无选择。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在与他人相处或沟通时,也会表现出匮乏的心态,难以看到更加广阔的空间。

五、营造安全的沟通氛围

当我们按照惯性思维与别人谈话时,通常会用自己最习惯的方式,但我们的惯性思维很可能让对方感觉不安全。这时候我们就需要打破惯性思维,主动营造一个安全的沟通氛围。

找到共同目的,让对方感受到理解

当我们感觉沟通的氛围不安全时,头脑里通常会出现两个念头:打或逃。这是人类的基因决定的一种“傻瓜式”选择,是杏仁核捣乱的结果。但是,无论选择打,还是选择逃,都不是明智的,都有可能让彼此的关系变得疏远。

  • 找出对方的真实目的,塑造共同目的。当双方的真实目的存在很多相似之处时,协商出一个共同方案就可以了。这里的关键在于,你要理解对方的真实目的是什么。因为很多时候外在的目的和心里的目的并不完全一样。
  • 拓宽视野,塑造长远的共同目的。当双方的短期目的没有办法达成统一时,就需要塑造一个共同的长期目的。这需要我们把眼光放长远,去塑造对双方意义更大的共同目的。
  • 寻找联结,维护安全感,保持目的一致性。什么叫寻找联结?就是你要让对方觉得你重视他的个体,而不是只重视当时谈话的目标。这才是核心中的核心。

利用对比说明,防止冒犯和伤害

  • 阐明自己的真实目的
  • 说明你不想看到的结果
  • 寻找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法

标注对方情感,赢得对方接纳

  • 定位情感:了解对方最关注什么。
  • 标注的常用句式:​“看上去”​“听起来”​“似乎……”

合理使用道歉和“拔刺”

  • 道歉:当对方被激怒的时候。《论语·述而》里说:​“求仁而得仁,又何怨。​”意思是说,如果你的人生目标就是做个好人,那你为什么还要抱怨呢?我相信,绝大多数人内心真实的声音都是想要成为一个好人,这是所有人努力的方向。而且,世界上的暴力、危机、恐惧,都是一点一点累积起来的,如果我们在生活中都能做到少一些争吵,多一些道歉,那么就等于为和谐社会做了贡献。当你明白了这个道理,自然就不会经常抱怨了。
  • “拔刺”​:当谈话还没正式开始的时候。什么是“拔刺”​?所谓“刺”​,是指对方对你可能不满的地方;​“拔”是自己先把这些问题摆出来,拔掉对方心里的刺。“拔刺”和道歉看上去有些相像,但是两者的用法截然不同。道歉是用在对方已经生气的时候,而“拔刺”要用在还没有开始沟通的时候,你就要先把对方对你可能不满的地方摆出来。比如,谈话前你可以这样说:​“今天我跟你谈这个事,可能会让你很不高兴。​”等于先给对方打了“预防针”​,这样他就会对要谈的事情有一个心理预期,做好心理准备。

气氛不对时先关注情绪再关注内容

沟通环境是否恰当、是否安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沟通的效果。这也是中国人喜欢在酒桌上谈事情的主要原因。人往往在喝了酒之后,整个状态都会放松下来,彼此之间也更愿意坦诚相待,更愿意进行良性的沟通。

  • 学会做一个双核的对话人。什么是双核对话人?生活中,很多人应该都用过双核手机,一般来说,我们会用其中一个核处理游戏、娱乐,用另一个核处理电话、短信等。同样,我们的大脑中也有两个核:一个核负责管理氛围、情绪,另一个核负责管理信息、内容。
  • 通过心律共鸣营造气场。什么是心律共鸣?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一个婴儿很容易就能感知到旁边人的精神状态。当你抱着他的时候,你的心跳会直接影响婴儿的情绪。如果这时候你是安静的、平和的,那么婴儿也会特别安静;但如果你是焦躁不安的,或者一直在说:​“别哭了!别哭了!别哭了!”那么你的这种情绪会很快传染给他,他反而会哭得越来越厉害。这就是心律共鸣。
  • 调整气场的几个高能量姿势。练练瑜伽。生活中还有一些高能量姿势,比如用双手抱住后脑,把两脚放到桌子上;比如站立时,双手放在桌上,身体前倾。这些状态代表着你是自信的,你是有能量的。

六、用长颈鹿式沟通破解沟通困境

长颈鹿有三个特点:高、反应慢、心脏大,这三个特点可以巧妙地运用到我们的沟通当中。心大,遇事不计较;反应慢,从不觉得什么事都会对自己有伤害;再加上它站得高,看得远,不会对眼前的小事斤斤计较。

长颈鹿式沟通的优势

尊重是沟通目的的共性之一,而要想学会尊重的表达方式,一定不要忘记沟通的目的。任何盲目的、无目的的沟通,都是毫无意义的。

  • 长颈鹿的第一个特点:高。高的好处是什么?站得高,可以看得远。擅长长颈鹿式沟通的人不会因为一点小事儿而纠结,与人没完没了,他们会看到更长远的问题;他们知道自己的沟通目的是什么,不会被情绪带着走。这正如我们培养自己的孩子,绝不能因为他今天犯了一个错误,就否定了他的将来,这是不客观的,也是不公平的,我们一定要看长远。
  • 长颈鹿的第二个特点:反应慢。反应慢,用一个专有名词来解释就是——钝感力,具备钝感力的人,大多会从容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伤痛,也会坚定朝着自己的方向前进。正如渡边淳一所说:​“钝感就是一种才能,一种能让人们的才华开花结果、发扬光大的力量。​”
  • 长颈鹿的第三个特点:心脏大。长颈鹿长得高,所以需要一颗大心脏,这样才能把血液输送上去。心脏大,心就比较大,凡事大大咧咧的,不往心里去。有的人认为心大的人比较傻,但我却觉得心大是一种生活的智慧。因为很多时候,过于计较得失与成败并不能改变当下,还不如想开一点,看远一点,学会淡然与放下。

观察:只讲事实,不加入评判

长颈鹿式沟通的第一个方法就是观察,把你看到和听到的东西准确地描述出来。也就是说,当我们听到什么或者看到什么的时候,我们应该先讲事实,而不是先表达观点。

感受:说出真实感受,挖掘真实需要

沟通中有矛盾、有分歧在所难免,毕竟让彼此感同身受是不太现实的。虽然感同身受有些难,但是沟通双方达成理解和包容却是可行的。

我们前面说了,沟通前要不带评判地去观察,应该讲事实,接下来又该做什么呢?那就是要直接、清楚地讲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比如“我觉得很难过”​“我感到很失落”​“我很担心”等等,这些都是你的切身感受和体会。相比批评和指责,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更容易让人接受。

行动:提出具体可执行的请求

当挖掘到对方的需求之后,我们还需要做什么呢?这时你还可以提一个可执行的请求。为什么是可执行的请求?因为请求有可执行的,也有不可执行的。

所以,当我们能够把所有的事情变成一个可执行的、能够有操作性的,而且不具有特别大的攻击性,也没有特别多贬低意味的请求的时候,整个沟通过程就会顺畅很多。

七、如何有效提问与倾听

巧妙地提问可以促使对方进行深入思考,唤醒对方的内在动力,使对方努力去改变自己;倾听则既能满足他人自我表达的需要,又能巩固人与人之间的联结。只有学会提问和倾听,才能成为真正的沟通高手。

不要把建议变成批评

  • 明确对方请教的真实意图。其实在很多时候,当事人可能并不真的需要你的建议,他来请教你,跟你倾诉、交谈,只是想重新梳理自己的思路,明确自己的真实意图;或者他已经有了自己的决定,只是需要你来帮他印证。如果你的建议符合他的决定还好,否则,他就会试图说服你与他保持一致。如果说服不了你,他又会在心里找无数个理由来支持他自己的观点,或者再去找别人来印证他的观点。
  • 什么是内在动力?内在动力就是你的内心当中想要把一件事做好的欲望。一个人到底能不能找到改变的方向,取决于两个最重要的因素,一个在于他有没有认清自己的现状,另一个在于他有没有建立自己的责任感。作为领导,如果你总喜欢亲自动手替员工做事,给员工出主意、提建议,员工就永远学不会自己承担责任;作为家长,如果你动不动就替孩子做决定、做选择,孩子也永远不能自己学着成长。只有当他们认清现状,并且建立自我责任之后,才会真正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 用提问唤起对方的内在动力。要唤起对方的内在动力,不是你直接给对方提出多么优秀、多么有水平的建议,而是善于以提问的方式来引导对方挖掘自己的潜能,自己找到能够真正解决问题的方法。游泳教练自己不一定是游泳冠军,但他们却能培养出优秀的游泳运动员;企业领导也不是全才,却能培养出许多出色的企业管理者。究其原因,就在于他们善于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别人找出自己的问题,继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并充分调动对方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让他们从内心深处愿意去改进自己。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沟通高手。

质疑式提问会打击对方积极性

也就是说,真正的沟通高手不但会在交谈中加入自己的一些经历,还会有技巧地引出对方的经验,唤起对方表达的欲望。而这就需要一种高超的沟通能力——提问能力。

启发式提问能激发对方责任感

要唤醒对方的内在动力,最好的方法就是有效地提问。前文我们说了,质疑式的提问是不可取的,还有另外一种提问方式,就是启发式提问。

启发式提问可以激发对方的责任感和对自己现状的认知,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一个缺乏自我责任感和自我认识的人是很难改变自己、改变现状的。其实我们生活中的很多人,甚至包括我们自己,都经常想要改变自己、改变现状,但所用的方式往往都是自我批评,这种方式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什么都没有改变。比如,我们感觉自己拖延,通常就会说自己“我有拖延症,我太拖延了!”​“我讨厌拖延的自己,我真没用”等等。但是,当我们这样不断地自我评价和贬低后,我们的人格就会变得越来越低,自尊水平也会变得越来越低。而人格和自尊水平低的人,是没有改变的动力的。

  • 改变现状的标准路径。所有的改变,第一步都是觉知,即通过启发让一个人知道他有哪些问题,为什么自己会出现这些问题。有问题不可怕,我们可以改变,所以第二步就是接纳,接纳自己的现状,哪怕现在的自己很糟糕,我们也仍然爱自己。做到这两步,才有可能做到第三步——改变现状。所以,觉知、接纳和改变,就是一个人改变自己现状的标准路径。如果一个人总是处于不断的自我责备、自我批评之中,他的生活只会变得越来越糟,任谁向他提出多么有意义的建议都没用。
  • 好的提问可以激发对方的行动。么样的提问才是有效的提问,才能激发对方的内在动力和有效行动呢?我这里列出一些类似的提问:你想要达成的目标是什么?具体的目标是什么?有什么指标吗?你的现状是什么?为了实现目标,你都做了哪些努力?你打算什么时候实现目的?你设想的最佳状态是什么?你认为自己还需要在哪些方面进行改进?等等。

提问时对方才是主角

  • 询问目标。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当对方说出自己的目标时,我们不要评价对方的目标,只要对方能清晰准确地说出他的目标就行了。
  • 询问现状。现状也就是对方当下的境况,很多人往往搞不清自己的现状,所以也不知道怎样去实现目标,而这一步的提问就是帮助对方理清自己当下所处的状况,比如存在哪些困难、有哪些问题等。
  • 询问可选择的方法和路径。

放下自我,学会倾听

在我们与人沟通的过程中,倾听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是非常重要的。在家庭当中,倾听有助于家庭生活的和谐;在工作当中,倾听有助于赢得对方的信任和重视。总之,在这个充满各式各样交际沟通的社会里,倾听都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沟通方式。

  • 我们为什么不愿倾听。在沟通时,很多人不愿意倾听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放不下自己,因为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也都有表达自己的权利,要倾听对方,就需要放下自己的态度,融入对方的世界,并努力克制自己也想表达的欲望,这是件很难的事。与此同时,在听别人说话时,一旦对方说出我们不认可或不赞同的观点,我们就急于反驳。如果反驳效果不佳,我们又可能产生负面的情绪反应,后面就根本没法再静下心来认真听对方讲话了。
  • 适当给予对方反馈。在倾听过程中,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关注,我们可以及时给予对方一些反馈,比如点头、微笑或简单的认可等,这些反馈可以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或预防出现一些潜在的暴力沟通。
  • 善于在倾听中吸收对方的信息。要想拥有出色的倾听能力,建立最有效的沟通,我认为可以分为三步走:第一步:深呼吸。目的是平稳自己的情绪,将注意力集中到说话者身上,让自己能够调整心态,静下心来认真听对方说话。第二步:提问。在倾听过程中,适当地提一些问题,既是对对方说话的反馈,也是在传递对对方的尊重和关注。提出的问题既可以是开放性的,也可以是封闭性的,目的都是诱导对方继续表达,将内心想说的话都说出来。第三步:复述。倾听者在听完后,不妨复述一下谈话者所说的内容,以保证自己接收的信息是完整的,避免沟通中出现差错或有理解不到位之处。

打造沟通的无错区

  • 将冲突看成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从理性的角度来说,冲突只不过是各种不同意见的交汇。既然是不同意见,就需要沟通双方学会换位思考,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和不同的目的去寻找彼此都能够认可的交叉点。也就是说,要将眼前的冲突看成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不仅仅是一个冲突。这才是我们处理冲突时的正确心态。
  • 确信你的需求可以获得满足。
  • 相信需求可以引出解决方案。但富足型心态的人面对矛盾时就会觉得,今天解决不了的问题,明天一定有其他办法解决,方法总比困难多,凡事最后都能得到解决,如果还没有解决,那是因为还没有到最后……当你拥有这样的富足心态时,就可以确信自己的需求一定能得到满足,只不过是用不同的、更有创意的方法来满足而已。
  • 相信需求可以引出解决方案。在与他人交谈时不要光看表象,还要看到表象背后的需求,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也来源于对双方内心需求的洞察。如果缺乏这种洞察力,你的解决方案就只能浮于表面,根本解决不了实际问题,这样的解决方案也一定是错误的。
  • 用合作和联结化解冲突。当一个人处于情绪当中时,是很难冷静思考的,而只有寻求彼此间的合作与联结,才能从根本上化解冲突。
  • 对有效的方法庆祝,对无效的方法学习。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意思是说:好人、善人是不好的人的老师;而不好的人,就成了好人、善人的镜子。为什么是“镜子”呢?就是说你不看到世间的坏人、坏事,就不能反省自己。这就是不断学习的过程,所以我们可以从进步当中学习,也可以从退步当中学习。对于任何人来说,终身学习都是无处不在的。

八、用身体语言认识自己和他人

避免用肢体语言暴露内心所想

  • 减少缺乏自信的手势。十指交叉本来是一种很自信的表现,但你要注意,如果你内心紧张或缺乏自信,你的十指就会交叉紧扣,这时对方很可能就会通过你的这个小动作判断出你的心理状态。搓手掌或双手不停地摆弄一件物品,往往是在缓解内心的压力。另外,我们前面曾提到,有的人在沟通时会用手摸脖子,这个动作传达出来的就是一种紧张、无助、不自信的状态,所以会通过这种方式来释放压力。
  • 注意紧张时的肢体动作。有的人在紧张时还会不停地搓手或拽自己的衣角,这种动作传达给别人的信息就是说话的人对自己说出来的话毫无把握,而且正处于一种紧张的状态之中。

一眼看穿对方的微表情

  • 从面部表情猜测对方的情绪。比如,当你跟人说话时,如果对方几乎不看你,这通常表示对方对你的话没兴趣,或者企图掩饰自己的某种表现。再比如,有些人在交谈时会经常咬自己的嘴唇,这其实是一种自我怀疑和缺乏自信的表现。因为人在遇到挫折时喜欢咬住嘴唇,以此来表达内疚或者惩罚自己。如果在交谈中你发现对方有这个表情,说明他已经准备妥协退让了。除了眼睛和嘴巴外,鼻子也会“说话”​。在交谈中,如果你发现对方频繁地摸鼻子或用手捂捏鼻子,其实都是在“告诉”你,他不想继续与你交谈或对你很反感,而且你向对方提出的请求也不大可能会得到满足。
  • 小动作中表现出来的情绪。你就会发现对方会不自觉地挠头,这其实是一种害羞的表现。这种行为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自我接触”​,也就是说,当一个人的内心感到紧张不安时,会通过接触自己身体的某一部分来缓解紧张的情绪。再如,我们经常会在媒体上看到一些名人或明星,他们在笑时会紧闭着双唇,嘴角向后拉升,不露一颗牙齿,整个嘴唇形成一条直线。这种微笑所隐藏的含义其实是否定对方,即“我不太赞同你的意见”​“我的心里藏着你不知道的秘密,但我不想告诉你”​,等等。

眼神透露出的心理活动

  • 视线下移是在掩饰自己的胆怯和不自信
  • 眼球快速转动是恐惧的表现
  • 瞳孔变化暗示心理活动

展现高能量的身体姿态

  • 运用与生俱来的骄傲姿态。双手握拳,双臂高高举起,挺胸抬头,敞开怀抱。相反,失利了的运动员则会做出双肩下垂、含胸缩背的动作,哪怕有机会去领奖,站在领奖台上也多半表现得蔫头耷脑。
  • 正确运用体态语言的沟通力量。有研究表明,在沟通中采用扩张、开放的姿态,不仅能促使我们的心理和行为发生变化,还能改变我们的生理状态。比如,当你保持直立挺拔的站姿或坐姿,同时下巴微微抬起,与对方交流时能适时点头、微笑等,都会让你产生一种自信的力量,这种力量会影响接下来的行为。
  • 假装自己已经达成沟通目标。如果我们假装自己已经达成了沟通目标,然后以高能量的姿势来调整自己的状态,打造强势的心理,通常经过短暂的调整后,我们的情绪状态就会被调动起来。然后再去沟通时,你就会发现自己没有那么焦虑了。

利用心理暗示调节自己的状态

意识又可以分为显意识和潜意识。其中,显意识是我们的大脑经过深入的理性思考后产生的想法,而潜意识刚好相反,它是不经大脑思考就产生的一种下意识的反应。但潜意识的力量要比显意识强大得多,这一点我们在前面阐述过,而且潜意识的力量中,还有一部分属于心理暗示的力量。

  • 引导对方点头。如果你在发表某种观点,并且想说服对方,就可以在阐述观点的同时多创造一些让自己和对方点头的机会,这样就会给对方造成一种心理暗示,让对方认为你的观点都是有用的、正确的。
  • 用缓慢的语速说话。因为此时我们心里很紧张,生怕对方不相信自己、不接受自己的观点。但我们的这种表现在对方看来恰恰就像我们担心的那样,认为我们是在急于证明自己,而越是这样就越给人一种不可信感。
  • 用表情和肢体动作改变情绪。每个人在人际沟通过程中都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有沟通不畅的时候,这时我们的情绪就会受到影响,比如变得焦虑、烦躁,从而影响沟通的效果。而且当你情绪不佳时,还会通过一些微表情和肢体语言表现出来,被对方抓住“小尾巴”​,于你更加不利。所以,一旦出现沟通不畅,我们要及时调整自己的状态,用积极的心理暗示来取代消极的心理暗示。比如,让自己嘴角上扬,来一个大大的微笑;或者舒展身体的姿势,让自己的身体占用更多的空间,在空间上呈现出扩展的状态。这些都有助于增加自己的信心,让自己的内心能量满满,同时还会给对方一种暗示:​“我是自信的”​“我是能够掌控局面的”​“我是可以让沟通继续下去的”​。

九、让文字发挥力量

相较于面对面的语言沟通,文字沟通会给沟通双方更多的思考时间,同时在传递语气和情绪方面也更考验智慧。

让文字沟通更专业和精准

  • 配合电话或会议。如果是打电话沟通,在打完电话后最好再发个传真或电子邮件给对方,让对方对你们的沟通内容印象更深刻。
  • 商务类书信的沟通。
  • 求职时要运用文字沟通。我相信,你一生中写过的最重要的信可能就是求职信了。求职信写得好,不但能给求职单位留下深刻的印象,还能让面试人员从中直接看到你的优点、强项、工作经历等。但如果你直接用口头语言告知对方,可能就会因为内容较多或你的表达不完整等,导致对方记不全或记混,让你白白失去一些好的工作机会。

发挥文字沟通的优势

  • 给彼此留出思考反应的时间。
  • 增加沟通的可信度。所以,当你要某人给你保证什么时,通常都会说:​“那你给我立个字据吧!”这个“字据”是什么?就是用文字方式来表达彼此之间的一种契约,它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因而也更加有可信度。

让文字沟通更高效的四个方法

  • 沟通目的要明确。与语言沟通一样,利用文字进行沟通时也要目的明确。在用文字向对方传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时,你首先要弄清楚为什么要这样写,你希望对方看后有哪些反应,你最终想要实现的目标是什么……提前弄清这些问题再动笔,就不会出现目标模糊、不知所云的情况。
  • 信息传递要完整、准确。在利用文字进行沟通时,一定要确保你所传递的信息是清晰、完整的,如果观点模糊、表达模棱两可,甚至连自己都不确定,很可能就会导致接收方无法获得全面、有效的信息,从而做出错误的判断或陷入困惑之中。
  • 行文简洁,重点突出。简洁是效率的直观体现。通常来说,简洁的语言往往更容易说清自己的观点,并容易被人理解。正因为如此,在沟通时应尽可能保证语言的简洁,不要啰唆,也不要说得太复杂,要以最少的内容把自己想说的事情表述清楚。
  • 语言表达恰当、合理。有些时候,我们还需要用文书来回复他人的信件、请示等,以达到彼此沟通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注意文字的表达一定要恰到好处。

十、善用沟通力,提升决策力和影响力

如何在会议上高效沟通

  • 会前准备充分。任何一次会议,不论主题是什么,事先都要进行充分的准备,会议的目的、会议的议程等,都要进行认真的筹划和准备,否则会议的效率就很难提高。
  • 与会人员角色明确。在会议召开之前,应该明确会议当中的哪些人分别承担什么角色。比如根据会议的内容,确定由谁来负责召集此次会议,谁负责主持会议,谁负责会议记录,谁负责整理会议纪要,等等,这些都要梳理清楚。
  • 学会换位思考。
  • 会议要充满创意。一般来说,我们开会的目的是希望集思广益,和与会人员一起碰撞出更多的想法,或者就某个问题做出决策。但如果你想在会议中获得更多想法和创意,就要用到“头脑风暴法”这个工具。关于这种方法的具
  • 流程科学有序。在会议中运用头脑风暴法时一般不做决策,大家只需畅所欲言地提供想法,但如果是需要做决策的会议,很可能会出现扯皮、流程混乱的情况。大家在会上发言毫无程序,每个人都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而且人越多,争论越多,结果争到最后也得不出什么有用的结论。这显然不是什么好现象。怎样才能让会议不沦为争吵大会呢?英国思维大师、专门研究大脑思维问题的爱德华·德博诺教授提出了一个方法,叫“平行思维法”​,运用这种方法来引导会议流程,就能让会议变得科学有序,并且最终引导达成会议决策。

利用头脑风暴法激发创意

“头脑风暴法”有个很重要的原则,即每个人都要事先对即将探讨或解决的问题进行思考。

  • 对提出的意见不讨论、不评价。这是头脑风暴法的一个重要原则。任何一种观点或意见的提出,都是为了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法,所以对于每个人提出的观点或意见,都一定要在会议结束后再进行评价,会议过程中只需记录即可,这也会使我们在头脑会议中花费的脑力最小化。
  • 对各种观点都不要急于否认。

六顶思考帽,让会议流程更科学

怎样解决这种问题呢?我这里给大家推荐的就是“平行思维法”中提到的一个工具,叫作“六顶思考帽”​。

  • “蓝帽子”思维。“蓝帽子”指代的是指挥官,担任着会议中指挥者或主持人的角色。在大家开始展开讨论时,由“蓝帽子”来给大家讲清楚会议的纪律和规则,比如这次会议要讨论的内容是什么、要达到什么目的、会议的流程,等等。
  • “白帽子”思维。“白帽子”代表的是理性和数据。就是说,当“蓝帽子”要求大家这次会议都戴“白帽子”时,就是要求参会的每个人都只说与这件事有关的事实和数据。
  • “黄帽子”思维。黄色给大家的印象是什么?是阳光、乐观,所以“黄帽子”思维代表的就是乐观的、有希望的、有建设性的观点。
  • “黑帽子”思维。黑色代表黑暗、困境、缺陷、风险、退缩等负面现象,所以“黑帽子”便代表着否定、怀疑以及诸多问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批判性思维。在会议中,​“黑帽子”的发言内容,通常都是做某件事的风险有多大、失败率有多少、最坏的情况是什么……这些都是很有价值的信息,可以防止某些决策者一拍脑袋就干、失败后一拍屁股就走这样不负责任的行为。
  • “红帽子”思维。“红帽子”发言可能很容易被大家忽视,因为我们在开会时的固有思维就是就事论事,不要搞情绪化,但“红帽子”代表的偏偏是感觉、感受、直觉、预感等。简单来说,就是大家在讨论一件事时,​“红帽子”会感觉其中的某一点重不重要;或者在讨论要跟一个新的客户合作时,​“红帽子”会怀疑这个客户靠不靠谱。
  • “绿帽子”思维。绿色象征着勃勃向上的生机和希望,也可以说是无限的创意,所以“绿帽子”思维表示可以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出各种创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论是什么样的方案,普通的也好,天马行空的也好,只要有助于问题的解决,​“绿帽子”都可以提出来,这就让事情的发展更上了一层楼。

用平行思维法减少决策风险

前面我们详细地介绍了平行思维法的原理,在会议中运用这种方法,除了可以全方位地看待问题、增强与会者的参与感等好处外,还可以减少会议中决策的风险,提高会议的效率。

三步走,组织高效演讲

沟通力的最高级体现就是演讲。所以,在这本书的最后,我们来说说怎样组织一场高效的演讲。良好的演讲口才是职场生存和发展的一项必备技能,也是人和人之间沟通交流的重要利器。

  • 坡道。什么是坡道?在我看来,坡道其实就是演讲者与听众之间建立的连接。很多人在演讲时都会犯一个错误,认为只要自己一开口,台下所有的听众就会立马进入听讲状态,其实并非如此,当然,除非你的演讲开头足够吸引人。坡道,就是你在开始演讲时所说的那几句话,并且这几句话应该能马上吸引听众的注意力,这样的演讲才具有足够高的坡度。当听众跟着你一起“爬坡”后,你再说什么,都能让听众保持兴趣。简单来说,构建坡道就是要让你的演讲有一个能吸引听众的开头。因此,最有效的开头方式就是以与听众有关的内容开头。
  • 发现。在用坡道成功地捕获了听众的注意力后,接下来就要进入演讲的主体部分了,这部分内容就是“发现”​。之所以称主体部分为“发现”​,是因为你即将说出自己的见解,应该可以引导听众有所发现和收获,而不是强制性地将信息灌输到他们的大脑之中。在发现部分,一般要分为三个模块,或者说要归纳出三个要点,最多不要超过五个,否则听众记不住那么多内容。而且这三个要点应该是有逻辑的,比如按照时间逻辑来讲,就是过去怎样、现在怎样、未来怎样;按照分类逻辑来讲,可能是第一类、第二类、第三类。
  • 甜点。甜点就是演讲的结尾部分。为什么把结尾部分叫作“甜点”呢?因为这里要引起听众的情感共鸣,为听众创造一种感觉,比如紧迫感、诱惑感、惊喜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