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的起源

所以说,要赢得民心,光有“天命”还不行,统治者还得加强思想品德建设。于是,周公旦提出了一个口号:“敬德保民,以德配天。”

面对一个乱哄哄的世界,大家纷纷陷入沉思,都在想些啥呢?如何拯救国家

总的来说,就是在给统治者出招:如何治理国家,让世界太平?做人的正确姿势是?

面对这两个论题,各路大咖纷纷上阵,表演脱口秀。这就是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源于一场扫盲

image.png

春秋战国的时代背景

  • 第一个原因:士阶层的崛起
  • 第二个原因:重视人才。当时,社会上的人才多了,就引起了政界大佬们的注意。毕竟各国开始争霸,落后就要挨打呀!所以诸侯们不仅尊重人才,甚至还形成了一股“收养”人才的潮流。这就是当时的养士之风。

image.png

二 百家争鸣头部战队

这些学派主要包括儒家、道家、墨家、兵家、法家、纵横家……

三 儒家哲学的创始人——孔子

孔子出生时,世界很乱,乱得可以用这四个字来形容:礼崩乐坏!

所以礼和乐的作用,就像是国家盖了栋阶级的大楼,要求大家在自己的楼层安分过日子,闲着没事别扒楼上的窗户。

国家。 治理国家,要靠礼治和德治。礼治的礼就是周朝那套等级制度,大家管好自己的事,别越位就行。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个人。 作为个人来说,孔子建议我们要学会爱人。如果邻居相互吵嘴,那显然没做到爱人。

image.png

中庸。

  • 如果你只有仁,就容易爱大了,受伤了。如果你只有礼,只重视等级制度,那人与人之间就容易不团结,大家谁也别想合作顺利。
  • 所以,无论是仁还是礼,都不能玩得太极端,那怎样才能仁礼结合呢?
  • 首先在仁方面,要给队友适当的关爱。在礼方面,大家要各司其职。不玩极端,把各种事拿捏得刚刚好,这就叫中庸

学会中庸,就能平衡仁和礼。

中国古典哲学的核心——阴阳五行

健康论阴阳,取名看五行,出门翻皇历,结婚看八字。

《道德经》和老子的道家哲学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知识分子纷纷出道炫技,尤其儒、道、墨三家,更是独领风骚。

第一句话:“道”是老子版的上帝。老子发现,原来万事万物的形成,都有其特定的规律,不可以随便改变。突然,他脑子里灵光一闪:万物按规律办事,不就像大家走路都沿着人行道吗?于是乎,老子就给这个不可描述的感悟起了个称号叫道。所谓的道,其实就是万物的本源,也就是生成万物的规律。

第二句话:老子的“辩证法”。老子还发现:同样是山坡,太阳照到的那一面是阳面,太阳照不到的那一面就成了阴面。所以说,矛盾双方虽然平日里互抛白眼,但其实谁也离不开谁,有时还能互相“无缝切换”。西方哲学管这叫辩证法,但在老子这里叫:“反者道之动”。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物极必反。那么,什么是物极必反?

第三句话:无为而无不为。老子建议统治者要无为。无为可不是让统治者躺平啥都不干,而是不瞎搞,要顺着规律去做。

另外,老子还觉得人类的欲望太膨胀,为了争名逐利,没少“打斗斗”,所以,为了创建和谐社会,老子提出三项措施。

  • 第一项:反对义务教育。首先,老子认为,知识这种东西就是欲望的激素,所以就不要搞什么义务教育了,让百姓做幸福的傻白甜多好!
  • 第二项:反对尚贤。墨子提出尚贤,也就是说,谁有能力谁当官。老子表示抗议,他觉得统治者要是重用人才,大家都去争着当官了,谁还去种地?大家一起种地不好吗?
  • 第三项:反对生产奢侈品。第三,老子还反对搞奢侈品,什么小羊皮、小狼皮、小鳄鱼皮……统统都是祸害人的玩意儿!

在《道德经》里,老子还描述了心中的理想社会:

小国寡民……至治之极。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两千多年前的嘻哈侠——墨子

而墨子的身份是平民,每天都在放牛、插秧、种地,生活得很辛苦。这种接地气的生活方式,让墨子懂得了一个道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于是,他开始对各种生产工具进行改造,在科学领域做了很多工作。因此,江湖人称之为科圣。

墨子越学越觉得这些知识不对劲,他发现儒家思想存在很多矛盾之处。于是,他决定自立门户,并成立了自己的流派:墨家。

找儒家学派辩论!这场思想辩论,掀起了著名的儒墨之争。于是,双方结下了梁子,墨家也乘势火了一把,和儒家一起成为当年的主流学说,后世的人们将两种学说并称为显学

一开始,墨子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作品。但是,经过多年的打磨,墨子终于推出自己的代表思想——非攻、兼爱

墨子的主张:

  • 兼爱,儒家思想中,有一个核心的理念:仁。简单地说:“仁”就是,对待别人,要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善意。可墨子发现,儒家的这套“仁爱”理论有个漏洞:儒家所谓的仁爱,对待每个人是有差别的。比如,他们提倡,要多爱自己一点。但是对父母,则要略微少爱那么一点点。对老婆,就要再少那么一点点。墨子认为,爱是平等的。不管是对家里婆娘,还是隔壁老王,都要雨露均沾。
  • 非攻,“兼爱”成了墨子的主要主张,他认为,不管是朋友还是敌人,都要爱得深沉。“非攻”的字面意思是不要攻打敌人,那是不是就意味着,我们不能“打斗斗”了呢?不是的。“攻”和“诛”是两个不同的意思:攻,意味着攻伐掠夺;诛,意味着惩恶扬善。
  • 非乐、节葬、节用。 在儒家思想中,凡事都得讲规矩,也就是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人们在社会中有各自的分工,啥样的人就要担任啥样的角色。墨子表示:能不能不要这么虚伪!他觉得,儒家提倡的听音乐、搞大葬啥的,都是形式主义的表现,而且铺张浪费,不值得提倡。
  • 非命、天志、明鬼。除此之外,儒家还觉得命是天注定的,但墨子认为,每个人的命都不是天定的,这就叫非命。天志:天是有意志的,赏善罚恶,如果有人做了坏事,老天会来惩罚!明鬼:要有敬畏心,不做亏心事。
  • 尚贤、尚同。最后,既然人人都是平等的,那就不能靠血缘来决定谁能当官。得靠自己的实力,谁本事大,谁就当官!这就叫尚贤。

兼爱、非攻、非乐、节葬、节用、非命、天志、明鬼、尚贤、尚同——这就是墨家的十论。

虽然这套理论看上去非常亲民,但不太讨贵族们喜欢。再加上,墨家内部也产生分歧,形成好多派别,而且开始互相对立。

孔子的铁杆粉丝——孟子

孟子:孔子的知名继承者,儒家文化推广大使,人称“亚圣”。

孟子觉得,人刚出生的时候,没有经历风吹雨打,没有被社会按在地上摩擦过,本性都是善良的

孟子就说了,你看在日常生活中,大部分人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用通俗的话讲,就是——这就说明:人性向善。

在社会制度上,孟子实际上提倡的还是周礼的那一套,之所以把君王和人民关系比作亲人关系,只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

于是孟子就呼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既然这样,作为统治者,就要对老百姓好点,那么,要怎么个好法呢?孟子早就想好了——:仁政!

这就是孟子追求的:民富、国强

就是说,一个国家只要得到人民的支持,不用干仗,不用玩阴谋,不用搞兼并,就能天下无敌,这招就是孟子所说的——仁者无敌

首先孟子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但最关键的是他把这一思想升华了!怎么升华的呢?

简单来说就是:孔子提出了想法,而孟子给出了方案。

孟子的反义词——荀子

但在荀子看来,人一出生,就有各种欲望。比如,饿了想吃,困了想睡。

人之生固小人

这句话的意思是,人天生就有各种欲望,不论君子、小人,都是一个德性。也就是说,人一生下来,好比一张白纸,但因为有欲望、要生存,所以就会变坏。荀子说了,人性虽恶,但只要用对洗衣粉,洗白很容易!

有人行善,有人作恶,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咋这么大呢?荀子研究发现,成为好人的关键是后天的努力!比如多读书,不仅能开发想象力、开阔眼界,还能陶冶情操、净化心灵。除了多读书,还要“吾日三省吾身

儒家的天命观

天子这一称谓在周朝才出现。在此之前的商朝,统治者被称为王,这里面也有代天行事的意思。

但周朝人认为,老天虽然是个好爸爸,可天子能不能一直得到爸爸的宠爱,还得靠看另一样东西——民心。

只有顺应民心,天子才能受到天的祝福;如果丧失民心,不仅老百姓反对你,就连老天也会抛弃你。

简单来说,孔子的观点是知天命。什么叫知天命呢?在孔子看来,天还是挺神秘的,但是也不用搞得太神秘,面对天要淡定,不要过分强调它的神秘。《论语》中有句话:“子不语怪力乱神。”对此,有人解释:孔子觉得,没必要把时间耗费在这些神秘怪异的东西上面,而应该集中精力去干别的事情。孔子更加提倡的是:刮风下雨是自然现象,天也属于客观世界,春去秋来是自然规律。这些规律和现象把自然界的一切都安排得明明白白,这才叫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所以我们就听天由命,顺其自然,能干的好好干,干不了的就拉倒,别太为难自己。这就叫知天命。如果非要给孔子的天命观作总结,那就是这两句话:一切看淡,爱咋咋地!

孟子提出来的天命观叫顺天命。“顺天命”是什么意思呢?在孟子看来,天是道德的标杆,人只有不断磨炼,成为道德模范,才有资格和天扯上关系。所以才会有“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说法。另外,孟子觉得不光个人要成为道德模范,统治者更应该这样。为什么呢?难道统治者吃得多点?当然不是,在孟子看来,民意就是天意。统治者能善待百姓,看似是顺应民意,其实是顺应天意,这样才会得到老天的保佑,这就叫顺天命。孟子的天命观,其实就是告诉大家:思想道德建设,要从自己抓起!

最后一位就是荀子,他身为儒家的狠人,永远不走寻常路。他提出的天命观很颠覆:制天命。另外,荀子提倡,人应该相信自己的力量,发挥聪明才智,利用规律,主动去改造天,改造自然。这种情况下,人是凌驾于天之上的,所以叫制天命。

毒舌庄子的快乐生活

这里庄子贡献了一个成语“涸辙之鲋(fù)”,说的是困境中亟待援救的人,也讽刺了监河侯这种不救急,反而说风凉话的虚伪的人。还有个小故事,也能体现庄子的毒舌功夫。

除了毒舌,庄子还喜欢辩论,是个逻辑鬼才,曾多次获得“宋国年度最佳辩手”“战国辩论王者”称号。哲学史上最著名的一次辩论——濠梁之辩,就出自庄子和他的死党惠子的故事:

庄子不只是把别人的生死看淡,对自己的生死,看得也很淡。庄子快死的时候,他的学生们围着他,商量着要厚葬,庄子听了头摇成了拨浪鼓:

开公司的正确姿势,法家男人告诉你!

  • 管仲,通过变法,让齐国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 商鞅,通过变法,帮魏国成为战国初期的强国之一。
  • 吴起,通过变法,帮魏、楚两国迅速崛起,成为两大强国。
  • 最具代表性的是韩非,因为他是法家的集大成者。

一 要有正确的发展理念

春秋战国大乱斗,怎么才能让世界和平?所以儒、道、墨三家认为,社会应该倒退回去,这就是所谓“历史倒退观”。

法家男人们微微一笑,说法家认为,历史应该是前进的!

总之历史在前进,国家也要前进,要想不被时代抛弃,就不能总玩老套路,得用新思维、新方法,所以就需要变法。发现没有,这就是大家常挂在嘴边的“与时俱进”!所以这就是法家男人们动不动就要变法的原因。既然要与时俱进,要变法,接下来就要把变法具体落实到规章制度中。

二 要有有效的规章制度

1 要有有效的薪酬制度。公司要生存,就得先有钱。钱从哪里来?需要员工干出来,但要员工卖力创造KPI,薪酬就得到位。春秋战国那会儿,国家经济主要靠农业。所以农业要搞好,得先提高大家种地的积极性。商鞅变法时,鼓励老百姓去垦荒,垦出来的地不仅归自己,还可以自由买卖。除此之外,种地种得多,还可以不用交税;奴隶出身的人,还能获得自由。

2 要有合理的激励制度。 公司要变强,员工积极性是关键。光工资合理远远不够,还得来点额外的刺激。春秋战国那会儿,一个国家光有钱不行,还得有强大的战斗力,不然就只能成为其他国家的金库。所以提升军队战斗力很重要!制定军功爵制。也就是说,只要士兵打仗勇猛、作战有功,国家就会大大地赏!

3 合理的文化制度。 一家公司有钱、有强大的团队就够了?员工素质也很重要好吧!所以提升员工素质是关键!怎么提升呢?法家认为,人性是恶的,光靠说教没用,得用严酷的刑罚来约束人们。法家认为,刑罚很重,大家就怕,怕了就不敢犯罪,没有犯罪行为也就不用上刑罚。这就是法家提倡的“以刑去刑”。总之通过法律手段,民众素质会大大提高,犯罪概率也就会大大降低。

三 老板要会管理老板的管理能力

其实就是法家所说的“术”。怎么管理呢?得玩弄心术!比如说,老板要有神秘感,有事没事别老发朋友圈,别把自己的想法和底细暴露得一干二净。相反,老板要清楚员工的一举一动,谁上班摸鱼,谁背后说自己坏话,谁背后搞小动作,都要门儿清。老板怎么知道呢?很简单,养点耳目。如果这招不行,那还有一招:赏赐告密员工,惩罚知情不报的员工。

四 老板要大权在握

春秋战国时期,主要还是分封制。分封制大家知道,老板划几片地给几个贵族,贵族当了山大王,有钱有枪,老板说话自然就不好使。当时的秦国员工商鞅就给秦老板出主意,在全国推行郡县制,以此代替分封制。郡县制大家都知道:全国分成很多个片区,每个片区老板都派专人去管理,但这些人要直接听老板的。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搞封杀吗?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三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

1 汉朝的合法性汉朝的合法性,就是说天下为什么是汉朝的。董仲舒说了,世界就是个大转盘。转盘里有样东西,叫五行。董仲舒认为,朝代的更替,是五行(五德)更替的结果。中国的历史应该从木德开始,所以夏朝属木,然后被属金的商朝替代,以此类推,后面的朝代是这样的:汉朝就属于水德。所以看明白了吧,汉朝能坐庄,全靠——风水轮流转,老天来钦点!

2 汉武帝皇位的合法性 老天主宰着万事万物,而且能和人互相沟通,这就叫天人感应。但董仲舒就说,老天跟人是没法直接交流的。他得在人间找个中介,这个中介是谁呢?就是皇帝!其实天人感应这套理论,很早就有人提出,现在董仲舒拿出来,很厉害地论证了一番。既然皇帝的人选也是老天钦点的,那大家应该就都没啥意见了吧?董仲舒也说了,虽然皇帝是天选之子,但也不能瞎搞,得做好人、行好事、讲道德。

3 如何稳定国家秩序,董仲舒发现,西周那会儿有套礼乐制度,把每个人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安排得明明白白。于是他把阴阳学说拉进来,搞出了个三纲说。“阴阳”我们知道,就是说世间万物由阴阳两个面构成。比如白天就是阳,晚上就是阴。而每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阳为尊,阴为卑。君王、父亲、丈夫为阳,臣子、子女、妻子为阴

问题1.儒学为何有阴阳五行?

董仲舒的这套理论,不但是孔孟提的儒学,而且还是盘含有法家、阴阳家、道家思想的大杂烩。但它对孔孟思想有继承和新发展,而且孔孟思想是它的核心内容。所以也叫汉代儒学。

问题2.为什么叫“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意思是说以后官场上混只能认这套,这就叫“独尊儒术”。这样一来,其他家的言论不能随便在朝堂上出现,就叫“罢黜百家”

问题3.民间怎么玩?

独尊儒术只是官学,至于民间和私下,大家想玩啥玩啥,可以修仙炼道,也可以去当阴阳师。

至于这套学说带来的影响,就是进一步加强了皇帝的权力,也叫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魏晋玄学:清谈就是扯淡吗?

扶稳坐好!接下来进入的这段历史,号称不正常人类展销会,人们的思想有多偏跑多偏,堪称逻辑思维的癫疯,还可以说是上班摸鱼的集大成时代:魏晋。这段时间诞生的哲学,史称:魏晋玄学

好了,魏晋玄学就讲这么多,其实说白了,他们清谈的主题,就是道家的东西。

扯这么多淡,总结下来玄学就在聊一个问题:世界上有没有造物主?不过重要的是,他们各自不一样的答案,跟各自生活的时代是分不开的

魏晋出了不少风流人物,同时也出了很多玄学大家,把道家学说推着往前走了很多步,这些人的荒唐背后有时代原因,但为后面的哲学发展贡献了价值,咱们要全面认识这个特殊的时代,起码提到魏晋:

别老说人家神神道道,他们虽然清谈扯淡,喝酒吃五石散,但都是有正经哲学思想的!

北宋五子的理学:新款儒学上市

道教是以道家思想为基础,吸收多种方术、巫术和鬼神信仰,在东汉末年形成的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尊老子为教主,也就是《西游记》里的太上老君。

到了中晚唐,人们活得既养生又任性,一个不爽就去炼丹修仙,再不爽就剃光头出家。大伙儿不搞生产,严重影响了国家GDP。韩愈觉得,这很不儒家。仁义、孝道这些好东西,不能丢光。于是韩愈振臂一呼:你们要过儒家的生活。韩愈为了让人们信自己的话,发明了个重要的东西:道统。简单说就是,儒学的传承家谱,长这样:

没错,就是“程朱理学”的“理学”。其中“程”,指的就是上面的程颢、程颐两兄弟。

周敦颐是想借着《太极图》复兴儒家的,不过问题来了,太极怎么感觉像是道家的呢?是有点儿关系,但这里的五行,主要对应的是仁、义、礼、智、信五种品质,这是儒家的。

守望先锋邵雍第二位理学大咖,叫邵雍,人缘特别好,是北宋交际小能手。邵雍的粉丝也很多,他每天都会出门遛弯儿,他的粉丝就沿路盖房子,让他累了可以休息。这些房子叫行窝。人缘好吧!这可能都是邵雍一点点攒出来的。毕竟他最大的优点是:会安慰人。所以说你觉得它苦,那是你的主观视角,咱们看世界要客观,站在别人的角度看,这就是邵雍的观物

闷骚表叔张载张载也虚心好学,跟自己表侄子学了很多。后期他从怪叔叔变身成熟大叔,他的学说也成熟了,于是推出成名专辑:气本论

北宋海尔兄弟程颢、程颐大程子活泼讲理,提出了一个概念:天理啥是天理?你可以理解成自然规律、科学知识等,比如:程颢觉得所有东西都有道理。人用两条腿走路,傻狍子用四条腿,鱼在水里游,鸟在天上飞……这些都是天理。

“格物”是儒家的说法,各种解释都有,程颐的解释大概是,想搞透一个知识点,你得有“偷窥癖”,你得具备“刨祖坟精神”和不见棺材不落泪、不到黄河心不死、不撞南墙不回头等优秀气质。面对知识,就两个字:

这大概就是格物致知。

image.png

朱熹原来是“招黑体质”!

朱熹的思想理论主要有三点:

1 天理论 子曰:要相信科学,没有神仙!朱熹认为这些都是天理定的,天理就是万事万物的总规律。所以这个世界能存在和运转,靠的就是天理。那么问题来了,朱熹为什么要讲天理呢?当时许多人认为:人有轮回,有来生,这辈子过得不好没关系,好好修行,下辈子就能过得很幸福。为了下辈子的幸福,很多人就牺牲这辈子出家修行了!但朱熹用天理告诉大家了:朋友们啊,人有生就有死,这是自然规律,谁也没法改变,还想有下辈子?这就把大家拉回现实生活。这样一来,大家不再出家,该种地种地,该交税交税,再努力一把,国家就能变强大。怎么做呢?朱熹说了:三纲五常也是天理。三纲就是:臣民要听老板的话,儿女要听爸爸的话,老婆要听丈夫的话。五常就是指仁、义、礼、智、信。

2 人性论 世上有好人和坏人,那好人咋来的?坏人又是咋来的?朱熹继承张载的思想,认为人性主要靠俩因素决定:话说咱们一生下来,除了自带五官四肢,还带了一样东西:美德,就是仁、义、礼、智、信。

3 格物致知 我们前面还讲了天理论,但作为一个凡人,怎么认识天理呢?大家还记得二程中的弟弟程颐吗?他就提出了一个方法: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一般大家对这句话的理解是,欲望不能有,要砍掉灭掉!但是,这句话并不是朱熹说的,而是后来的人把朱熹的意思极端化了。

朱熹对天理和人欲的真实理解应该是这样: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

优秀“抬杠运动员”王阳明

所以说感受万事万物,并让我们做出行动的,是我们的内心,王阳明总结说: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这就叫心即理!王阳明虽然觉得朱熹的说法有点儿毛病,但他的初心没变:研究如何成为圣人。既然人心就是天理,那大家就都是圣人,是不是啥也不用做了呢?但王阳明说,要想成为圣人,大家不仅要做,

总之,我们想做什么,其实都是内心决定的,所以想做就做,如果是对的事情,知道了却不做就是耍流氓,说白了就是:这就叫知行合一!良知是啥?能吃不?良知是仁、义、礼、智、信,是内心美好的东西,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良心。

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就是王阳明心学的主要思想。王阳明提出的“心即理”来自陆九渊的说法,经过他自己的补充,成了完整的心学体系。朱熹和陆九渊曾就心和理的关系进行过辩论,史称“朱陆之辩”。

中国哲学史的演变就像企业文化的迭代

一 产品思维:天命观

天子的命令就是老天的命令,不服不行,这种企业文化就是“天命观”。

二 公司制度:百家争鸣

公司这么乱,是企业文化出了问题,思想已经跑偏。比如大区经理诸侯,不听老板周天子的话,大家打来打去,不讲礼法,搞得民不聊生。于是冒出来很多运营专家出谋划策,史称“百家争鸣”,其中有四大专家很有名:

和事佬派儒家,核心是仁爱。孔子说,公司要想好,要尊重领导;领导也要顺应民意,不要暴政。

摸鱼派道家,核心是道,管理上提倡无为而治。老子说,领导管理要放松,别过分干预,员工自己会做好。

无私派墨家,核心是兼爱非攻。墨子说,不要老打架,多支持科技创新,要扁平化管理,领导员工都要互相关爱。

鸡血派法家,核心是以法治国。法家说,要用制度管理公司,想打胜仗要有奖励制度,想内部稳定要用法律约束,条条框框要定好。

三 轮番上阵:儒&释&道

大秦集团没坚持多久,就被自家富二代败光了,很快又被草根公务员出身的刘邦取代。

刘邦建立了大汉集团,保留了法家的这一套管理制度,比如郡县制、法治啥的。

之后两千多年,以法家为底子,儒、释、道三家踩着法家轮番上阵,占据公司的主流文化。

看明白了吧,大秦以后的朝代,玩的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玩剩下的。

首先是大汉集团,矮穷矬逆袭成高富帅的模范企业,完成了一次从道家到儒家的转变:

然后大汉“啪唧”一声,又碎了,碎成一地分公司,就是你熟悉的三国两晋南北朝。

这段时间大家谈政治就变色,于是开始玩清谈。清谈类似公司例会,讨论出的产品就是:

聊的主题是:世界是咋来的?有没有造物主?有人说有,有人说无,然后大家就撕起来了。

玄学包罗万象,主要成分是道家。从魏晋到隋唐,道家都比较牛,同时还有佛教佛学;儒家混得不太好……

一直到了宋朝集团,大家觉得还是儒家的管理方式好,比如尊重领导、孝顺父母等,对社会和谐有好处。于是儒家又复兴了,升级成了新儒学:理学

理学的核心就是天理,你可以理解成自然规律,啥都有规律

其实天理研究的也是世界咋回事。这就要找到规律,要去格物致知

这就是程朱理学,其中左边这三位大V贡献最大。讲完理学,基本到头了。从宋到明清,主流企业文化都是理学。不过在中间明朝,插播了一条:

阳明心学简单地讲,王阳明觉得人都有良知,都善良,遇到啥事,良心怎么想的,人就怎么做。

大概就是“知行合一”。据说理学和心学都算儒学的分支。好了,咱们中国哲学史就简单总结到这里,中华文明这家公司,一路经历了很多分分合合,从百家争鸣的孔子、老子、墨子,到程朱理学、阳明心学,这一大票哲学家,你看他们想得多好!

番外篇:兵家的男子汉就是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兵家:孙子兵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