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停止吼叫,你可以这样做

关键词:倾听+接纳
 
用说教、打骂、威胁、警告、贿赂等方法让孩子变得听话,根本无济于事。任何以牺牲亲子关系为代价的沟通方式都是失败的。或许孩子在你的压迫下会变得看起来很听话,但这并不是长期而有效的管教方式,也不是有效的沟通方式。

1.1、有效的沟通从倾听开始

  1. 放下手中的事,认真倾听孩子的心声。或许你正在看书,打扫房间,或者是追剧……不管你在做什么,请暂时停下来,和孩子一起坐下来,注视着孩子的眼睛,认真地听他想说什么。只要我们认真地倾听了,即使我们的沟通技巧稍微欠缺,也能收到良好的沟通效果。
  2. 对孩子的话题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虽然孩子所说的事在我们看来也许有些幼稚,但是请闭上我们的嘴巴,把说话的权利留给孩子,把自己当作一个容器,不管孩子说的是什么,都毫无保留地放进去,不要急着打断他,也不要表现出缺乏兴趣。只有孩子感受到你对他的话有着浓厚的兴趣,孩子才会感觉被尊重,他才愿意更多地向你倾诉。
  3. 及时回应,引导孩子更好地表达感受。我们在听孩子说话的过程中,为了让孩子感受到我们在认真地听他说话,我们需要做一些简单的回应,可以重复孩子的话,也可以适当地提一些简单的问题引导孩子,帮助孩子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如此,孩子才愿意主动跟我们交流,我们才能更好地了解孩子。
  4. 最重要的是你的态度。倾听的技巧和方法多种多样,但最重要的是你的态度。我们在听孩子说话的过程中,一定要语气平稳,态度温和,用慈爱的目光注视孩子。你对孩子所说的话是否感兴趣,你是不是在认真地听,孩子都能真切地感受到。

1.2、理解孩子的感受对沟通至关重要

  1. 站在孩子的立场,表达出对孩子感受的理解。从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孩子之所以拒绝合作,究其原因是我们否定了孩子的感受。当我们向孩子表达出对他感受的理解,并对他的感受做出回应时,孩子的表现自然会好起来。
  2. 与孩子产生共情。告诉孩子我们也曾面对相同的处境,也曾有相同的感受,与之产生共情,并表达出对他当前感受的同情和理解。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我们要向孩子表达清楚,我们仅仅是理解孩子的感受,并不意味着认同他的做法。
  3. 表达出自己的感受。有了前面的铺垫,孩子已经对我们产生了亲近和信任,一般来说,在这个时候,孩子已经愿意听我们说话了,我们可以不失时机地告诉孩子,自己在面对孩子这种行为时是什么样的感受,告诉孩子,他的行为会使别人产生什么样的困扰,会对自己造成什么样的后果,从而引导孩子做出正确的选择。
  4. 让孩子关注于解决问题。引导孩子解决问题,并询问孩子如果再遇到这样的问题该怎么解决,如果孩子没有很好的办法,你可以提一些建议,并得到孩子的认可。

1.3、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

  1. 教会孩子一些表达情感的词汇,引导孩子详细地说出自己的感受。当孩子在学语期的时候,大多数家长都只会想到教孩子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人和事,比如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基本称呼,蔬菜、水果的名称等。我们常常会忘记教孩子表达情感的词汇,比如高兴、伤心、难过、愤怒、愧疚等。
  2. 认真倾听孩子的感受,不要试图制止孩子的负面情绪。当孩子感到愤怒时,你首先要做的不是制止他的愤怒,而是了解他的感受,给他充分的时间来倾诉,并让他了解自己的情绪。在他感觉好一点儿之后,教给他一些处理自己情绪的技能,让他找到解决自身问题的最佳方法。当你能够与孩子产生共情,让孩子知道自己被理解,他自然就知道如何面对自己的负面情绪了。
  3. 帮助孩子找到正确处理情绪的方法。与孩子一起寻找适合其情感发泄的正确方式,比如倾诉、大声歌唱等。当然,在他发泄的时候,父母最好能陪在他的身边,让孩子知道,即使在他自我感觉最糟糕的时候,他也是被接纳和理解的,不管他是什么样子,父母依然爱他。

1.4、感同身受,与孩子一起寻找解决办法

  1. 教会孩子识别自己的情绪。假如孩子在面对自己情绪的时候,能够准确地说出自己的感受,那么,我们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就更畅通了。要想让孩子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感受,首先必须让孩子知道那些感受是什么。你可以通过举例,让孩子知道什么是悲伤,什么是愤怒,什么是失落,等等。虽然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完全理解自己的情绪很难,但是父母依然要教会孩子识别自己的情绪,明白自己的感受。对于孩子来说,每一次的情绪体验,不管是伤心也好,愤怒也罢,都是孩子成长的好机会,我们一定要抓住每一次机会,教给孩子让自己平静下来的方法。
  2. 试着让自己放松、冷静下来。孩子其实非常敏感,当你压力大的时候,孩子也会相应地感受到你的压力。假如你是轻松自在的,孩子也会觉得轻松自在。所以,让自己放松下来对自己和孩子都非常重要。父母并非圣人,并不能时刻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当你感觉到自己的怒气值在上升的时候,不要再说任何话,请试着从一触即发的战争中暂时抽离,让自己恢复冷静之后,再去处理孩子的问题。记住,孩子越胡闹,你越需要保持冷静。
  3. 了解孩子行为背后更深层次的感受,看到他真正的需求和期望。你可以跟孩子说:“我知道你很生气、难过,但是,你要告诉我,你想要我怎么做才能让你的感受好起来。”然后,我们再针对孩子所提出的部分问题一起讨论解决之道,这样做至少能让孩子觉得自己是被理解的,能很大程度地降低孩子的愤怒值。很多时候,孩子有情绪,本质上都是想要博取大人的关注,当孩子感觉到自己被重视,其内心的真正需求也就被满足了。
  4. 用同理心看待孩子的需求。当孩子说出他内心的期待和渴望之后,千万不要嘲笑孩子。我们不断强调要“理解孩子”,其实就是要求我们要以同理心看待孩子的一些行为,真正融入孩子的情感世界,帮助孩子正确对待自己的感受。

1.5、注意非语言信息的情绪传达

  1. 与孩子视线齐平,注视着孩子。通常,你在跟孩子讲一件事的时候,盯着他的眼睛,往往能抓住他的注意力,让他集中精力听你说。眼神的关注,也能表明你跟他所说的事极其重要。所以,不管你在做什么,当你与孩子说话的时候,请看着孩子的眼睛。
  2. 合理运用表情。沟通的首要目标是传达信息。运用丰富的表情和孩子沟通,就像微信里的表情符号一样,那些无法用文字表达的东西,我们却能很好地用表情符号表达出来,这样的表达看起来比文字更直观,也更有温度。当一个人微笑着跟你说话的时候,你会觉得更加亲切,也更愿意听他把话说完,并接受他的意见。
  3. 语气和声调同样重要。父母是孩子最依赖的人,父母的声音对孩子来说是最能安抚内心的声音。所以,父母千万不要用自己的声音去责骂、恐吓孩子。父母充满怒气的声调和语气,只会让孩子认为妈妈生气了,而不会让孩子意识到自己做错了。所以,不管你要对孩子说什么,请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和语气温柔而充满爱意,如此,孩子才会认真听你接下来说的话。
  4. 不要忘了肢体动作。单凭语言,孩子并不能很好地接收到你所传递的信息。当你跟孩子说话的时候,如果能够多多拥抱他或者亲吻他,那孩子会更能感受到你的爱。话语和行为达到高度契合,你和孩子都会感受到一种强有力的力量,让你们之间的情感联结更为牢固,身体的接触就是这么奇妙。

第二章 黄金沟通法则:如何与孩子达成共识

关键词:尊重+平等

2.1、关注孩子的感受而非行为

  1. 描述问题,而不是指出错误。一般来说,当我们做错一件事情的时候,别人不断地指出我们的错误,往往会让我们更加反感和抵触,而不是去改正自己的错误。所以,当孩子的行为出现偏差的时候,如果我们只向孩子描述我们所看到的问题,而不是责备和问罪,孩子往往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当孩子把牛奶洒在地上的时候,假如你劈头盖脸地说:“你怎么又把牛奶洒地上了?把地板搞得这么脏,你怎么老是这样,跟你说过多少遍了,拿好杯子,不要洒。”孩子的第一反应可能就是:地板比我重要,妈妈不爱我。假如我们只描述自己所看到的:“宝贝,牛奶洒在地上了,地板很脏。”孩子很可能第一反应是找纸巾,将地板擦干净。
  2. 给孩子提供一些正确的方法,帮助孩子解决问题。为孩子提供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往往比指责孩子更能让孩子接受。当你描述完你所看见的事实之后,你可以进一步指出:“拿个干毛巾将地板擦干净。”当孩子接收到你提供的信息之后,往往就知道如何去做了。
  3. 对孩子而言,你给的指示越短越好。孩子的理解能力有限,所以父母不要一次性给孩子太多信息,否则孩子捕捉不到父母的信息,就会索性不听了。儿童行为研究显示,跟六岁以内的儿童说话,一句话最多不要超过三个信息,信息越多,孩子越容易思维混乱,越不能按你的想法做事。
  4. 说出自己的感受。当孩子的行为有所偏差的时候,我们完全可以真诚地向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比如说:“我不喜欢把牛奶洒在地上,不干净的地板让我心烦意乱。”通常情况下,孩子会愿意为了让你感到好受一点儿而去把地板擦干净。

2.2、你的道理孩子未必愿意听

  1. 少说多听。教育是一门艺术,艺术是需要灵活变通的,父母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一定要学会控制说教的欲望,少说多听。多听孩子说什么,这样才能了解孩子真正的需求,从而对症下药。用那些大道理压制孩子,强迫孩子来接受自己的大道理,对解决问题毫无帮助。
  2. 少说多做。孩子是在模仿中成长的,言传不如身教,你需要孩子怎么做,你要身体力行地做给孩子看,而不是一味地用嘴巴说。任何影响都是潜移默化的,不管是行为还是语言,想要孩子乖乖听你的话,你就要少说多做,越喜欢讲道理的父母,教养出的孩子往往越不听话。另外,我们只跟孩子讲道理,孩子有可能一只耳朵进,一只耳朵出,或者是嘴上答应,却不执行。所以,我们最好给孩子指定可执行的规则,让孩子按规则行事,如此,我们才能把道理转化成实际行动,许多对抗和矛盾也会迎刃而解。
  3. 造犯错的机会。在这个充满未知的世界,犯错对孩子来说是一种十分可贵的体验,是孩子探索世界的重要方式之一。每一次犯错都会让孩子获得成长,这不是父母直接灌输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大道理可以比拟的。

2.3、威胁、恐吓对亲子沟通毫无意义

  1. 语气温和,先听听孩子的意愿。在与孩子交流的时候,大多数父母喜欢摆出一副严厉的样子,语气冷冰冰的,态度也是居高临下的,想以此来树立自己的威信。其实,没有人喜欢被人呼来喝去,粗暴的语气只会让孩子产生抗拒感,孩子自然也不会好好听你说话了。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尽量用商量的语气跟孩子说话。
  2. 平等尊重,尽量尊重孩子的意愿。任何人都需要被尊重,孩子也一样,沟通的前提就是平等尊重。如果我们在与孩子交流的时候能够把尊重放在首位,我们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4、不要把“你不许”挂在嘴边

  1. 面对孩子的问题,不要抓住他的负面行为不放,而要做正面建设。大多数时候,孩子并不是故意犯错。所以我们需要看到孩子负面行为后面的正面动机,这样才不会轻易忽略孩子的心理需求,也有利于后续的亲子沟通。面对孩子的问题,我们完全可以抛开他的负面行为,去做整体正面的建设。抓住孩子的错误不放,只会加重我们的焦虑感,增加孩子的挫败感,如此,不但不能解决问题,还会让问题越来越多。
  2. 正面建设,告诉孩子该做什么。当你想要阻止孩子做一件事情的时候,请试着使用建设性语言。直接简单地告诉孩子正确的做事方式,比阻止孩子要简单得多。比如:当孩子把自己的玩具乱扔的时候,把“不许乱扔东西”换成“玩具玩完后,要放回原处”;当家里来客人时,孩子变得有点儿“人来疯”,把“不许没礼貌”换成“给叔叔阿姨问好,然后自己去玩”;当孩子在公共场合大吵大闹的时候,把“不许大声说话”换成“我们来悄悄说话”……当父母把一切不许做的事情换成了可以做的事情时,孩子更容易接受父母的意见。这些建设性的话语,也会引导孩子做正确的事。
  3. 试着做一些练习。与其苦口婆心地跟孩子讲道理,让孩子不要做什么,不如理解孩子的天性,有建设性地教会孩子面对问题、解决问题。下面我们做一组练习。“不要到处乱涂乱画。”——“你可以用颜料在涂鸦板上画。”“不要这么没礼貌。”——“获得别人的帮助,请说‘谢谢’。”“不要乱扔垃圾。”——“你可以把垃圾丢进垃圾桶。”“不要到处乱涂乱画。”——“你可以用颜料在涂鸦板上画。”

2.5、和善而坚定,不让孩子尝到哭闹的甜头

  1. 温和地说出孩子的感受或状态。面对孩子的哭闹,先花一点儿时间等待孩子冷静,同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在双方能够理智地对话时用温和的口吻描述出孩子的感受或状态,这表示父母能看到孩子的负面感受。比如说:“哦,你现在感觉很难过,你想这样做。”当你这样说的时候,也就等于告诉孩子“我接纳你的情绪,并理解你的感受”。当孩子知道自己的感受被理解和接纳,他的脾气可能就会烟消云散。
  2. 和善坚定,决不妥协。不管孩子在经历了第一步之后是否还在哭闹,你都应该坚定自己的立场,不能因为孩子不哭了就改变立场,满足孩子的要求,也不能为了让孩子停止哭闹而妥协让步。你要让孩子明白,想要通过哭闹、发脾气的方式来威胁你,从而满足自己的愿望,是最糟糕无效的方式。所以,这个时候无论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我们都要坚定自己的态度,表示出对哭闹行为的不赞同。
  3. 告诉孩子正确处理问题的方式。哭闹不能解决问题,那怎样才能解决问题?我们在拒绝孩子的时候,一定要告诉孩子他怎样做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如此,孩子才能学到处理问题的正确方法。

第三章 赞美与批评:孩子终会成为你期待的样子

关键词:真诚+有度

3.1、言之有物,具体的赞美更有效

  1. 找到赞美的细节和理由。父母在表扬孩子时,说得越具体,孩子越容易明白哪些是好的行为,越容易找准努力的方向。所以,赞美孩子的时候我们首先要找到赞美的细节和理由。比如对孩子说:“宝贝,这学期你没有一次迟到早退,家庭作业每次都完成得很好,听老师说你在课堂上回答问题也很积极,看到你变得越来越优秀,我真为你高兴!”孩子会因此知道,表现良好是因为不迟到早退,作业完成得很好,回答问题很积极,在接下来的日子,孩子会更加注重这几个方面的表现。
  2. 多赞美过程,弱化结果。多对孩子做事的过程进行赞美,而弱化结果。比如说,孩子在作文比赛中摘得桂冠,不要这样赞美:“宝贝的文章写得真好,拿了第一名呢!”这样的赞美虽然能暂时鼓励孩子,但是很容易让孩子太关注结果,假如下一次取得的成绩并不理想,孩子就会变得非常沮丧,甚至会害怕失败,不愿接受挑战。正确的做法是赞美过程,可以这样说:“宝贝,这次赢得比赛,离不开你平时的积累,你每天坚持阅读,坚持写作,你的付出和努力,我都看在眼里。希望你能继续努力,写出更好的作品,我将是你最忠实的读者。”这样的赞美强化了过程,弱化了结果,孩子认识到努力的过程比结果更加重要,如此,失败这个结果对孩子来说也就无关紧要了,这样任何失败都不会将孩子打败。
  3. 态度要真诚,拒绝敷衍。在赞美孩子时,态度一定是第一位的,甚至比你所说的内容还要重要。相对于态度敷衍的随口表扬来说,孩子更希望父母能看到自己的努力,对自己的努力给予真诚的反馈。所以,要想让你的赞美达到良好的效果,我们在表扬孩子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态度和语气。让孩子从你的赞美中感受到你的诚意和真心,从而让孩子产生自我认同。记住,只有基于客观事实,发自内心地表扬与肯定,才能让孩子从内心真正地认可自己。

3.2、赞美有度,让孩子学会正确看待自己

  1. 夸赞行为,而非孩子自身的特质。不要夸赞孩子自身的特质,而要夸赞孩子的行为。比如说把“你真聪明”换成“你真努力”,聪明是自身特质,而努力则是孩子的行为。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呢?孩子的自身特质属于固定型的,比如说聪明、天赋等,如果我们总是强调孩子自身的天赋,往往会让孩子忘了努力的重要性。另外,生活中总会碰见一些难题,那些常被夸赞聪明的孩子如果没有解决这个难题的信心,他就会选择逃避,以免被人说不聪明。
  2. 就事论事,不要夸大其词。赞美应该就事论事,不要夸大其词。比如,孩子对写作非常感兴趣,常常写出一些构思新颖的故事,请把“你真了不起”“你是最棒的”这样的话换成“这个故事写得真不错”。言过其实的赞美会让孩子自以为是,骄傲虚荣。
  3. 节制有度,掌握分寸。赞美要节制有度,掌握分寸。孩子经过努力做出了成绩,或者孩子的一些良好习惯都应该得到赞美,但不要反复去夸赞一件事,取得的成就夸过一次就可以了,不要时不时拿出来说。在孩子刚开始培养良好习惯时多鼓励赞美,习惯养成后就应适当减少赞美。另外,当孩子做了一些错误的行为时,即使孩子撒娇耍赖皮,也不能为了迁就他说好话。

3.3、当孩子犯了错误之后,你可以这样做

  1. 允许孩子犯错,把犯错当成一次学习的好机会。歌德说:“有错必纠是对的,但鼓励他人上进的效果会更好。”每个人都是在犯错中成长的,所以,我们要允许孩子犯错,只有犯错才会有更多的学习机会。所以,当孩子犯错之后,与其执着于纠错,不如问问孩子:“你在这件事上学到了什么?”当然,允许孩子犯错,并不是要你在孩子犯错的时候第一时间冲过去拥抱、安慰并及时地解救他。你必须学会看着你的孩子体会犯错所造成的焦虑、不安。如此,孩子才能慢慢学会担责。
  2. 接纳错误,避免重复犯错。心理学家认为:“一个错误一旦发生,就算你发再大的火,它也已经发生了。眼下你最应该做的事就是接纳这个错误,并想办法如何避免重复犯这个错误。”比如,当孩子把花瓶打碎了,无论我们如何惩罚孩子,花瓶也不会完好如初,这时,我们最应该做的就是告诉孩子:“把碎掉的玻璃碴儿收拾好,免得碎玻璃弄伤自己。”之后,告诉孩子远离这些危险易碎的东西。在整个过程中,我们的态度是温和的,而不是严厉的,如此孩子才不会产生逆反心理,并记住这个教训,反省自己的过失。
  3. 减少对孩子行为的干涉,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告诉孩子这样做会导致什么后果,启发他发现错误,引发自省,并让他自己决定怎么解决。我们也可以向孩子提出建议,必要的时候陪孩子一起解决,但绝不是代劳。
  4. 拒绝打骂,鼓励孩子说真话。无论是谁,知道自己犯错了都会害怕恐惧。很多时候,孩子用说谎来掩盖自己的错误,是因为孩子害怕受到惩罚或失去父母的爱。所以,当孩子犯错后,鼓励孩子说真话,是每个父母都应该认真去做的事。我们要从爱护孩子的角度出发,理解孩子的感受,消除孩子的恐惧。如此,孩子才敢于说真话,勇于承担过失,并主动承担责任,进行自我修正,弥补错误。

3.4、批评不等于责难和羞辱

  1. 批评孩子是帮助孩子成长,而不是宣泄自己的情绪。当孩子犯了错,父母难免会生气,这就导致很多父母在批评孩子的时候,只是在宣泄自己的情绪,而不是注重如何帮助孩子解决问题。批评孩子的时候,我们首先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不要让愤怒覆盖我们的一切感受,做出让自己懊悔不已的决定。更不要随意给孩子贴标签,给孩子传递一些负面信息。试着给自己和孩子一些时间,待大家都能够心平气和的时候再解决问题,先倾听孩子的声音,再说出你的感受,然后借机指出孩子的错误,并让孩子主动去承担责任,弥补错误。记住,真正有意义的批评是让孩子明白自己为什么错了,错在哪里,需要如何改正,从而让孩子吸取教训,得到成长,而不是一味地发泄你的情绪。
  2. 可以指出错误,但不要责难或羞辱,更不要随便给孩子贴标签。辱骂孩子是最典型的语言暴力。当孩子把水洒得满地都是的时候,你劈头盖脸一顿数落:“不是早告诉你要小心一点儿吗?把水洒得满地都是,笨手笨脚的,什么都做不好。我看你就是故意的,你个坏孩子。”这样的批评对孩子毫无益处,反而打击了孩子的自信心,让他真的相信自己很笨。孩子把水洒在地上固然不对,但是这并不是品质问题。所以,不要给你的孩子贴上“笨蛋”“坏孩子”这样的标签。要知道,这些负面标签会给孩子一些心理暗示,让孩子觉得自己天生就是一个笨蛋,一个坏孩子,无法改变,孩子因此变得自暴自弃,真的会成为你口中描述的样子。孩子的自尊、自信一旦被摧毁,是很难重建的。这样的教育方式不仅不能让孩子幡然醒悟,还有可能让孩子的羞耻心荡然无存,假如孩子抱着破罐破摔的心态,要想往好的方向教育就更难了。
  3. 任何时候都不要把你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很多父母在生气的时候喜欢用失望的口吻给孩子下定义:“你就这点儿出息,和××家的孩子相比差远了。”对于父母而言,这只是一句无心之言,但孩子却会当真,长此以往,孩子的内心就会产生一种心理暗示:“我不行”“我永远比不上别人家的孩子”。不要随便给孩子下定义,也不要把“别人家的孩子”挂在嘴边,父母任何带有嘲笑、责骂的话语,都会让孩子幼小的心灵受到伤害。孩子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他觉得父母说什么就是什么:“既然您说我什么都不行,什么都比不上人家,那我肯定就什么都不行,事事不如他人。”所以,父母尽量不要跟孩子说伤他自尊的话,也不要把他跟任何人比较,因为这样除了会让孩子自我评价过低之外,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毫无帮助。

第四章 激发内驱力:增强孩子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放权+赋能

“愿你春不寒,愿你三冬暖,愿你天黑有灯,下雨有伞。”

4.1、学习力:激发孩子学习的内驱力

  1. 认真回答孩子的每一个问题,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保护孩子的好奇心,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对于激发学习动力非常重要。有强烈求知欲和好奇心的孩子会非常喜欢问问题,大多数父母开始还能耐心地回答孩子的问题,时间久了就会缺乏耐心,开始烦躁,面对孩子的提问,不予回答或者含糊其词地敷衍。当孩子察觉到自己的问题让父母感觉不耐烦的时候,孩子就会认为问问题是个错误的行为,会惹父母不高兴,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失去提问的热情,甚至是压抑自己提问的冲动。最后,孩子的问题是少了,你的耳根也清静了,但是,与此同时,你也让孩子失去了宝贵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所以,面对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父母要认真回答,或者引导孩子自己寻找答案,让孩子感觉到提问是一件愉人悦己的事情,是一个正面的行为。如此,孩子才会热衷提问、热衷思考,从而提高孩子的观察力、想象力以及创造力,遇到未知的事物,孩子才会主动去了解、去学习。
  2. 让孩子体验成功,激发孩子对成功的渴望。任何人都渴望成功,孩子也一样。孩子对成功的渴望会促使孩子去努力提升自己的才能和技能,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当孩子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我们应该鼓励他,让他勇敢面对;在他取得一定的成绩时,我们要给他赞美,让他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 把孩子放在集体之中,与他人互相学习,激发学习内驱力。当一个人做一件事的时候,肯定没有多大的动力,而一群人在一起做一件事,就会有更大的推动作用。比如,现在很火的学习打卡群,一群人互相学习,互相激励,彼此影响,也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习内驱力。

4.2、生活力:提高孩子的生活参与度

  1. 尊重孩子的选择,少说否定孩子行为的话。很多孩子最开始是喜欢做一些事情的,但是父母为了更快速地解决问题,往往会选择为其代劳。当孩子要自己做事情的时候,很多父母喜欢这样说:“你太小,你还不会。”这无异于告诉孩子:“你只会让事情越来越糟糕,你什么都做不好。”别说孩子,即使是大人,当你正在努力做一件事的时候,遭到别人的质疑、不耐烦,或者是敷衍的态度,你也会感到沮丧,甚至想要放弃。所以,不要再说这些否定孩子行为的话,请尊重孩子,耐心地等待孩子成长。
  2. 不要发火,不要代劳,正确引导。假如你的孩子总是喜欢把房间弄得乱七八糟,还拒绝收拾,你会怎么办?大多数父母的第一反应可能是大发雷霆,然后一边教训孩子,一边帮孩子把房间重新收拾干净。冲孩子发火并不能真正地解决问题。那么,该怎么做呢?首先,表达自己的情绪。温和地向孩子表示,你很不喜欢他的这个行为,他把房间弄得乱七八糟的让你的心情非常糟糕,他需要把自己的玩具重新收拾整齐。其次,肯定孩子的感受。大多数孩子看到一屋的狼藉,都会被吓得抗拒整理。当孩子告诉你这个任务有点儿艰巨的时候,你绝不能说:“哪里困难了?这么小的房间,一会儿就收拾好了。你玩儿的时候咋没嫌困难?”不要否定他的感受,要肯定他的感受,并提出帮助,你可以这样说:“哦,是有点儿困难,那我帮你想想办法。”最后,帮助孩子解决实际问题。一般来说,孩子看到一大堆活儿要做会感到焦虑,如果父母再对其施压,他会非常崩溃。所以,我们要学会给孩子拆分任务,降低难度。比如收拾房间的时候告诉孩子先从阅读角收拾起,把书收拾整齐了,再收拾沙发。把房间分成几块,难度降低了,孩子也就愿意做了。
  3. 表达具体,让孩子真正明白该怎么做。给孩子布置任务的时候,一定要表达得具体明确,把你的期望说出来,避免孩子不知道如何做,或者是敷衍了事地做。比如你让孩子洗碗,对孩子来说,洗碗就是把碗洗干净,但我们知道,洗碗不但要把碗筷洗干净,还要刷锅,洗锅盖,把菜板、菜刀收起来,擦灶台,最后把厨房地板上的水渍拖干净。所以,当你要求孩子洗碗的时候,你最好把详细的步骤告诉他。很多父母往往只告诉孩子自己的期盼,却不愿意花一些时间教会孩子如何做才能达到自己的期盼。他们会因为孩子做家务太糟糕而生气,但是却没有明确地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为了不让父母闹心、孩子委屈,最好的方法就是花一些时间去训练孩子。
  4. 言传不如身教,与孩子共同劳动。有的父母喜欢一味地指使孩子做家务,自己却懒得动,这样的训练不会起到任何积极正面的作用,反而会让孩子产生抵触情绪:“凭什么您在那里舒服地坐着,我却要不停地干活?”让孩子做家务旨在提高孩子的生活参与度,让他体验生活的艰辛,从而学会尊重父母的劳动成果,做个懂得感恩的孩子。要想让孩子积极主动地做家务,父母必须行动起来,带领孩子一起做家务。当父母和孩子共同做家务的时候,双方的效率都会有所提升,孩子也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做家务这个事情中。

4.3、决策力:让孩子学会主动解决问题

  1. 帮助孩子清晰地描述自己的问题,让孩子意识到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当孩子寻求帮助的时候,我们不要急于帮助孩子解决问题,首先我们要做的是引导孩子正确清晰地描述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一步非常重要,描述自身所遇到的难题,不单单是训练孩子的沟通能力,更是对问题的进一步梳理。往往在详细描述问题的时候,孩子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会更加清晰,也很有可能自己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最好不要打断孩子的思路,也不要过多评价。当孩子描述困难的时候,我们可以适当提醒,帮助孩子正确表达,也可以引导孩子去思考问题,比如:“这个问题解决了,还有其他问题吗?”“这几个问题中,你想先解决哪个?”这样能够帮助孩子梳理出问题的轻重缓急。
  2. 不直接提供建议,引导孩子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协助孩子描述完自己所遇的难题之后,父母需要引导孩子自己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你想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了吗”或者是“你打算怎么做”,不要直接告诉孩子解决事情的办法和途径,否则,孩子就会习得性无助。孩子的生活经验毕竟不足,有时候他想的办法并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这个时候,父母不要去评价这个方法的优劣,你需要做的是进一步启发孩子。比如:“除了这个办法,你想一想还有其他更好的办法吗?”“这个事情你一个人能完成吗?你需要我帮你做什么?”我们要让孩子开动脑筋,尽可能多想办法。记住,即使孩子不能想出解决问题的好办法,我们也要让孩子经历自己动脑子想办法的过程,先让孩子自己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
  3. 与孩子共同讨论,选出最佳方案。孩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之后,父母不要直接帮孩子做出最优选择,可以帮孩子列一个清单,然后和孩子一起讨论每个方法的优劣以及可行性,最后让孩子自己做决策。
  4. 鼓励孩子尝试自己的解决方案,并引导孩子总结解决问题的经验。当孩子选出最佳方案之后,父母需要鼓励孩子根据自己的选择去大胆尝试。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孩子没有主动寻求帮助,父母尽量不要去干扰孩子,让孩子独立尝试。当孩子解决完问题之后,父母需要引导孩子总结解决问题的经验,比如:“你觉得哪个地方你还能做得更好?下次怎样做才能更有效率?”孩子经历了独自处理问题的过程之后,就会知道这个方法是否有效,处理过程中有什么困难。经过父母的提示,他会总结出一套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当下一次遇到这个问题时,他自然知道该如何应对。

4.4、抗挫力:轻松应对孩子的畏难情绪

  1. 帮助孩子疏导畏难情绪。孩子出现畏难情绪特别正常,关键在于父母如何去疏导。当孩子说“不能做……”的时候,父母一定要耐心地询问孩子:“为什么不能做?”这有助于了解孩子遇到困难时内心的真正想法,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指导,这对解决问题非常重要。当孩子说他能完成一件事的时候,父母可以适时追问“你打算怎么解决”,从而了解孩子是否真的有解决问题的能力。遇到难题时,首先要让孩子明确我们面临的问题:“我们在做这件事的时候,出现了什么问题?”然后引导孩子开拓思路,寻求方法:“我们都有哪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告诉孩子,只要找出问题的根源,搞清楚“哪里出现了问题”,再去找策略,所有难题都会迎刃而解。在找策略的过程中,孩子的知识和能力都会得到很大的提高。另外,在引导的过程中,父母要多用“我们”这个词,让孩子从心里感到自己不是孤军作战,如此,他的畏难情绪就会得到很大的缓解。
  2. 引导孩子关注过程,而非结果。当孩子遇到他觉得很困难的事情之后,因为害怕失败,他会选择退缩,以免给人留下失败者的印象。当孩子选择去做一件事,结果失败了,他有可能会输不起,用撒泼耍赖的方式试图改变结果,维护自己的形象。你需要让孩子明白,努力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引导孩子关注做事的过程,享受过程,强化过程,弱化结果,慢慢地,孩子就会不再惧怕失败。比如,当孩子玩游戏输了,父母可以这样引导孩子:“玩游戏的时候,你是不是很开心呢?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心情是愉悦的,这就是游戏的意义,赢只是锦上添花,没那么重要。”当孩子参加比赛,没有拿到奖项时,你可以鼓励孩子说:“你的创意很棒,我看得出来,你很享受创作的过程,这就足够了。当孩子失败之后,你可以尝试着把“你失败了”换成“你努力了”,这对孩子来说无疑是最大的安慰,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他对输赢的看法。
  3. 失败了也没关系,我永远爱你。没有人喜欢失败,孩子更是如此。每个人在做一件事之前,都对结果充满了期待。孩子之所以害怕输,是因为他对自己抱有很大的期待,希望自己能够战胜别人,取得好成绩,从而取得他人的认可,尤其是来自父母的肯定。所以,要想让孩子勇于挑战,不惧失败,就要让孩子明白,失败是一件很酷的事,因为只有勇于挑战的人,才有机会体验失败。告诉孩子:“输了也没关系,你永远是我的骄傲。不管你是否优秀,我依然爱你。”

第五章 性格塑造:可贵品格是坚实的“人生基座”

5.1、自信:让孩子更自信的语言魔法

  1. 任何时候都不要揭孩子的短,要懂得尊重孩子。被尊重是人与生俱来的、最本能的需求,孩子也不例外。不揭孩子的短,不宣扬孩子的糗事,不当众批评孩子,是对孩子最基本的尊重。比如孩子尿床了,这对孩子来说是非常难为情的事,父母如果把这件事当笑话说与人听,也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心理负担就会变大,在这种焦虑下,孩子更加不能自如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很可能会再一次尿床。时间久了,孩子就会为自己的行为而感到羞耻,从而形成自卑心理。
  2. 让孩子体验成功,学会自我肯定。孩子对自我能力的信心,除了来自他人的良好评价外,更重要的是来自孩子的自我肯定。别人给予的鼓励再多,得不到自我肯定也是不行的。所以,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创造机会让孩子获得成功,从而加强孩子的自我肯定。比如,给孩子安排一些任务,并协助孩子去完成,孩子在做任务的过程中,假如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果或者发现了新的结果,孩子的内心就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一些满足感,从而产生自信心。这个时候,父母如果能及时地给予鼓励,就会强化孩子的这种自我肯定。你还可以教孩子学会自我鼓励,当孩子遇到困难开始踌躇、畏缩时,你不妨鼓励他自己为自己鼓劲儿:“没关系的,你只要再努力一次,一定会做好的。”

5.2、勇敢:赋予孩子勇敢的力量

  1. 鼓励孩子大胆地表达自己。胆小懦弱的人不但无法与他人正常地交流,在工作中也难以展示自己真正的实力。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人不仅需要用勇敢的精神去克服各种困难,更要靠勇敢的精神去争取成功。一个内心坚实、勇敢的孩子,在语言和行为上,一定是坦然无畏的。让孩子养成敢说敢做、坦然表达的习惯,是打败怯懦的第一步。想要什么就大声地说出来,不想做的事,就坚定地说“不”。告诉孩子,不要取悦任何人,不要唯唯诺诺、人云亦云,任何时候,都要勇敢地做自己。
  2. 不要嘲笑、恐吓孩子。有些孩子并不是天生胆小,之所以变得胆小是由于后天的影响,比如说父母经常吓唬孩子。我常常听到父母为了让孩子听话,就吓唬孩子:“不要再哭了,再哭我就找医生在你屁股上打一针。”或者说:“警察喜欢抓不听话的孩子,你再淘气,我让警察把你抓走!”要么是:“作业完成不了,我告诉老师,明天让你罚站。”这就是一般孩子都怕医生、警察、老师的原因。父母的这些语言,都是在暗示医生、警察、老师都是非常可怕的,这无疑是给孩子的内心增加了使他胆怯的因素。还有的父母喜欢嘲笑孩子,当孩子失败或者出糗之后,如果遭受到嘲笑,孩子就会对这件事产生阴影,并且害怕面临相同的境遇。比如孩子因为英语发音不标准而遭受嘲笑,那么他就很可能再也不好意思开口讲英语。所以,任何时候都不要恐吓、嘲笑孩子,不要跟孩子开类似的玩笑,这样的玩笑一点儿都不好笑,反而会让孩子更加胆小怯懦。

5.3、诚实:不说谎是一个人最可贵的品质

  1. 育人先育己,父母自身先做到诚实,不说谎。现在的父母,都比较重视孩子的教育,但是除了让孩子获得知识之外,我们还要注重培养孩子的道德品质。想要让孩子不说谎,父母首先要做个诚实的人。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个讲信用的人,如果父母总是给孩子开空头支票,孩子也很难成为一个讲信用的人,所以,任何时候都不要“哄”孩子,答应孩子的事,请务必做到。
  2. 了解真相,不要随便给孩子贴“撒谎精”的标签。很多父母视谎言为洪水猛兽,生怕孩子谎话连篇、道德败坏,所以,只要一发现孩子有说谎的苗头,就给孩子贴上“撒谎精”“不诚实”的标签,然后开始责骂孩子。其实,无论孩子做错什么,父母最不该的就是先责骂孩子,而是应该耐心一点儿,听听孩子的解释,了解事情的真相,然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当孩子感觉被包容、被理解时,他才敢在你面前说真话,才不会为了掩盖自己的谎言编造更大的谎言。
  3. 当孩子向你坦白之后,请表扬他的诚实。前面我们说了,责骂孩子,并不能帮助孩子改掉说谎的习惯,我们不妨换一种方式与孩子沟通,引导孩子说出他内心真实的想法,以此了解孩子说谎背后的真实需求。如果孩子按你要求坦白了一切,请你务必表扬孩子这个勇于认错的行为。让孩子明白,犯错并不可怕,勇于承认错误是一种勇气。当孩子发现,说实话的后果不会很糟,他又怎么会选择说谎呢?其实,孩子说谎的时候,他的内心也是充满恐慌的。

5.4、善良:让孩子学会去爱

  1. 关注孩子能否关爱他人、融入集体。人是群居动物,任何人都不能脱离这个社会而独立存在,孩子在很小的时候,他的人际关系网络可能只是父母或者他的照料人,但是随着孩子的成长,老师、同学、邻居、亲戚等陆续加入进来,成了他社会关系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孩子和其他人打交道的时候,我们要注意询问孩子是否有关爱他人的表现。比如,问问孩子:“你今天有没有帮助你的老师或同学?”问问老师:“孩子在学校的时候,能否融入集体、对他人关心友爱?”
  2. 教会孩子尊重他人,关注他人的感受。我们需要告诉孩子,关注自身感受的同时,关心他人的感受也同样重要。我们应该提高对孩子道德的期望值,培养孩子的同理心。比如,孩子因为一些事情要退出一些集体活动的时候,要让孩子考虑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有何影响,让孩子明白自己对集体所应承担的责任,让孩子思考一下,除了这个方法,是否能使用别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关注自身的同时,不让他人蒙受损失。
  3. 懂得感恩,让孩子学会说“谢谢”。让孩子明白,没有人有义务帮他做任何事,即使是父母,也应该表示感谢。我们要将感恩变成日常生活的一种习惯,无论是吃饭、睡觉,还是工作、学习,无论对方给予了我们什么帮助,即使只是举手之劳,我们也应该真诚地跟对方说一声“谢谢”。研究表明,懂得感恩的孩子,常常也是一个乐于助人、慷慨大方、心胸宽广、富有同情心的人。这样的孩子往往更快乐、更健康。

第六章 自我控制:告别伤人的亲子关系

关键词:忍耐+慈爱

6.1、控制情绪,不让坏情绪蔓延

  1. 按下暂停键,给彼此一个冷静期。当我们感觉愤怒的时候,最好告诉孩子:“我们先冷静一下再说。”按下暂停键,让大家都安静一下。暂停不仅适合孩子,也适合所有的大人。它可以让我们冷静下来,想一想该如何应对这个棘手的场面,并站在孩子的立场,带着同情和尊重与孩子交流。心平气和地与孩子进行交谈,对任何人都有好处。
  2. 宽容错误,避免重复犯错。人在愤怒的情况下,很容易做出错误的判断,从而无法对孩子做出正确的引导,孩子也不能很好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假如孩子的行为不当,我们可以心平气和地与孩子一起立下约定,如果以后再犯同样的错误,就会得到怎样的处罚,以此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的爱和宽容,并反省过错,避免重复犯错。如果孩子一犯错,我们就怒火中烧,给予严厉的惩罚,不但会使孩子变得胆小怯懦,还会让孩子失去一颗宽容的心。
  3. 不要把自己的坏情绪转嫁到孩子身上。现代社会,生活压力越来越大,有了孩子之后更是雪上加霜,身心疲惫的我们难免会有很多负面情绪。面对孩子,如果父母都无法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负面情绪,就容易把这些情绪转嫁到孩子身上,把孩子当出气筒。冲孩子释放自己的不满情绪,对孩子来说是极其不公平的。孩子平白无故受到父母的责骂,心里的委屈可想而知,时间久了,孩子就会变得内向,变得反叛,更有可能对孩子的一生都会产生负面影响。
  4. 接纳孩子的坏情绪。生活中,孩子之所以会愤怒、哭闹、扔东西,甚至攻击他人,都是因为不良情绪引起的。所以,很多父母视孩子的愤怒和不快为洪水猛兽。其实,所有人都有情绪,无论是成人还是孩子,都有发泄自己不快和愤怒的需要。对于处理问题时经验并不丰富的孩子来说,发脾气是表达自己感受最常见的方式,所以,作为父母,我们需要理解孩子的这种感受,学会接纳孩子的不良情绪,并帮助孩子处理不良情绪。当然,接纳孩子的坏情绪并不是纵容孩子的坏脾气,容忍他损坏东西或攻击他人。任何时候,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决不允许故意伤害他人,或故意将东西损坏,我们应该明确界定这条不可触碰的底线,当孩子这么做的时候,我们应该用合理的方式疏导孩子的情绪,正确引导孩子用恰当的方式发泄他的不良情绪。

6.2、好话好说,学会正确地表达自己

  1. 正确识别自己的情绪,做到一致性表达。情绪、表达不一致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好话不会好好说,当我们的爱和关心变成语言传达给孩子之后,就变成了批评和责备。案例中的堂嫂就是典型的例子。孩子从滑梯上往上爬,的确存在很大的风险,害怕孩子发生危险是堂嫂内心的真实情绪,堂嫂最正确的做法是把自己的真实情绪表达出来:“宝贝,上滑梯的时候从侧边的梯子上,不可以从滑道往上爬,这样就不会发生危险了,也不会妨碍其他小朋友正常玩耍。”关于涂防晒霜的事,堂嫂可以这样对孩子说:“宝贝,海边的太阳毒辣,不涂防晒霜的话会被晒伤,晒伤后不但会变黑,还会很疼。防晒霜和防晒衣都能更好地保护你哦。”如果堂嫂能够心口合一,表达一致,相信孩子能够很愉快地接受妈妈的建议。
  2. 话到嘴边停三秒,不要让恶言从嘴巴里跑出来。可以说,父母对孩子的爱超越任何人,可是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却往往出现偏差,我们明明想要给孩子最深的爱,但是说出来的话却是那么恶毒,甚至带着些许诅咒,如此一来,孩子不但感受不到我们的爱,内心反而受到伤害。当我们发现自己的怒气值正在飙升的时候,话到嘴边,请及时按下暂停键,停三秒再说,把恶言恶语变成好言好语,让我们内心的真正想法和说出的话统一起来。下面我们做一组训练。“死哪儿去了?到现在才回来。”——“你终于回来了,我很担心你的安全。”“不能骄傲,比你考得好的人多得是。”——“考得真不错,继续努力。”“把外套穿上,当心冻死你。”——“外套穿上,穿太少容易感冒。”“你瞎啊?当心撞死你。”——“小心,不要撞到你。”
  3. 逃离现场,将自己从愤怒中抽离出来。假如你感觉自己非常生气,即使停三秒也无法保证自己说出的话不会对孩子造成伤害,你可以暂时逃离现场。当然,逃离现场并不是说把孩子扔在那里不管,你必须保证孩子的安全。除此之外,你的逃离不能让孩子产生“妈妈不要我了”的想法,这样会破坏孩子的安全感,得不偿失。你可以这样跟孩子说:“我现在感觉很生气,再在这里待下去,我可能就会发火了,我需要自己待一会儿,你也好好想想刚才的事。”然后你再离开。

6.3、无论什么时候,请相信你的孩子

  1. 信任孩子,不要随意贬低和质疑。家庭是一个人启程的地方,孩子在社会中生存的很多技能都是在家庭中学会的。心理学家认为,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是久远的,甚至影响人的一生。对孩子来说,家就是他的避风港,如果这里充满了质疑、伤害、冷漠,那么孩子就会学会敌对和争斗。如果孩子带着怀疑的目光看待任何事,如何能感受到世界的美好?如果家庭这个港湾是安全的,孩子能够在家庭中感受到友好和关爱,孩子就能在这里学会如何去爱,去友好地处理与社会的关系,去感知生活中的一切美好!
  2. 信守承诺,保守与孩子之间的秘密。生活中,孩子总会说出一些童言无忌的话,也会做一些让人觉得好笑的事。“妈妈,您不要告诉别人哦。”当孩子发现自己做了一件很好笑的事情时,这样叮嘱妈妈。但是很多父母却把孩子的话当耳旁风,他们觉得孩子的糗事是一件有趣的事情,于是便把这件事说了出去,根本不管孩子会不会觉得难为情,久而久之,孩子就再也不敢在父母面前畅所欲言了。所以,保守与孩子的小秘密,并信守和孩子约定的承诺,是培养孩子对父母信任感的关键因素。当我们学会尊重孩子的感受,能够做到言出必行,孩子对我们的信任感也会越来越强。
  3. 树立榜样,做一个值得孩子信任的人。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父母对自己的要求,父母对自己家庭的尊敬,父母自己一言一行的检点,这是首要的和最基本的教育方法。”对孩子来说,最好的教育是父母的以身作则。父母的一言一行,孩子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父母在为人处世的时候诚实守信,做一个值得信任的人,不但能教会孩子做一个讲诚信、有担当的人,还能获得孩子的认同感,成为孩子最信赖的人。

6.4、自己快乐是孩子幸福的源泉

  1. 自我关怀,问问现在的自己是否感觉到幸福快乐。你首先是自己,然后才是父母。绝对不可让孩子打破你现在的生活,有太多因为孩子而筋疲力尽的父母,他们对生活充满抱怨,把日子过得一塌糊涂。问问现在的你是否快乐,假如你的答案是否定的,那么请一定给自己放一个假,把自己从现有的生活中抽离出来,不做父母,只做自己。把自己照顾好了,让自己心情好起来,带着美好的心情去为自己爱的人做事情,你才会觉得那是享受,而不是牺牲和奉献。
  2. 过好自己的生活,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做事的风格、对生活的态度都对孩子的成长非常具有影响力。假如你的生活毫无规划,得过且过,孩子也可能变成一个目标不清晰、生活无序的人;假如你们夫妻之间彼此忽视,感情淡漠,孩子也不太可能经营好自己的婚姻;假如你的眼界只有家庭这一亩三分地,孩子又怎么知道外面那广袤的天地……只有我们保持对生活的激情,直面生活的艰难,做一个积极乐观的人,孩子才有可能成为一个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不惧风雨的人。所以,相对于给孩子定目标、做规划、谈理想来说,拥有自我,培养一些自己的小爱好,每天抽一些时间做一些有益身心的事,认真努力地去工作、生活,成为让孩子骄傲的人,努力为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才是你给予孩子最好的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