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录与《学习高手》

哈佛学生的24小时,到底是如何度过的?

6:30am

起床:在学校时总能形成较稳定的生物钟。有时即使不开闹铃,也能在6:30前后不超过10分钟的区间内醒来。

warm-up俯卧撑:我的惯常“醒盹”做法。伸个懒腰活动一下筋骨,然后快速做30个俯卧撑,不多不少。喘口气,清醒效果特好。推荐大家(尤其男生)试试。

当日To-do list确认:用不超过5分钟的时间列好当天所有要完成的To-do’s,涵盖学习、工作、社交等不同板块事项,在一日之始做到心中有数,随后才能有条不紊地高效做事。

6:40am

起床工序完成后,喝一杯常温水,简单地洗漱,吃一点黑巧克力,然后出门去健身房。入学以来我都住校园宿舍,走路三分钟就可以到商学院专属的健身中心,特别方便。

6:45am—7:25am

到达健身房,拉伸热身,随即开始每天清晨30到45分钟的运动,有氧无氧配合进行。

我不算健身行家,志不在练成肌肉猛男,只求干练精神、浑身有劲。清晨锻炼的哈佛学生不少,所以健身房从早晨6点开门后就很热闹。

天气好时,我也会将健身房里的有氧项目变成到查尔斯河畔慢跑。晨光熹微,边欣赏自然美景边独自跑步,实在心旷神怡。

7:30am—7:40am

运动完毕,回宿舍洗澡、更衣,随后用一分钟完成每天的保留曲目“晨间激励”——面向窗户站定,望着外面的天空,重复默念下面几句话为自己打气:

我会度过非常卓有成效的一天。(I will spend a very productive day.)

我总能通过努力克服任何困难。(I will make efforts to overcome every difficulty today.)

我很好,一切都会很好。(I am doing great,and everything will be great.)

如果你经常感到早晨起床后缺乏动力,甚至觉得没有希望,不妨试一下这样的“晨间激励”。不要小看一分钟和几句话的力量,因为自我激励真的可能助你“燃”起来。

7:45am—8:15am

到学校食堂吃早餐,一般不超过20分钟。哈佛食堂的早餐选择很多,不过我基本吃“老三样”:一碗浇了低脂牛奶的热燕麦粥、两个鸡蛋配两片全麦吐司(有时也吃稍微“不健康”一点的巧克力牛角包)、一小碟综合新鲜水果。

8:20am—9:00am

和学习小组的四位同学进行“课前预热讨论”。

在哈佛,许多学生都会和同届的几位同学组成“学习小组”,定期见面(我的小组会面频率是工作日天天见),一同讨论当天要学习的新课材料(比如商学院的课程案例),帮助彼此在课前初步扫除知识疑点、盲点,从而更有准备地进入课堂,有的放矢地听讲,提高学习质量。

9:10am—12:10pm

进入上午上课时间。

哈佛的本科和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课程设置略有不同。以商学院为例,常规课一节80分钟不间断,升入二年级后还有一节超过两小时的“超级大课”。虽然早已是互联网时代,但哈佛商学院课堂仍严禁一切电子设备,包括笔记本电脑、iPad、手机等,旨在让学生全神贯注地参与课堂。

每节课的强度都很大——想开小差?几乎不可能,因为每位学生都要跟紧教授进度,随时准备在全班同学面前做独立发言,阐述个人观点。想不发言?也不行。因为“课堂参与”是期末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随便翘课更是“危险行为”,因为出勤率同样是成绩考评的关键因素。

也因为哈佛的上课强度,整个上午我都几乎处于紧绷状态,只会在课间10分钟去一次洗手间,和同学们闲聊几句。

12:15pm—12:45pm

中午下课后,我通常会径直走到距离教学楼仅几分钟的食堂吃饭,这样便可以将午饭时间控制在30分钟内,并且还能吃得又饱又从容。哈佛食堂的午餐选择不少,还经常变花样。除了上百种固定餐食外,也许今天还会特供地中海风格餐食,明天有东南亚主题饭菜,后天出现波士顿大龙虾、中国饺子等小惊喜。所以在哈佛,满足味蕾和胃并非难事。

12:50pm—1:10pm

我把午饭后的这20分钟称作“碎片时段”。所谓“碎片时段”,意思是在此期间没有固定要做的某件事,视具体情况,灵活安排做不同的事。在每天的这第一个碎片时段,我最常做的是下面可选项里的其中一件:

1.和同学喝咖啡,社交聊天。
2.快速预热下午上课的新内容,为课堂讨论做准备。
3.快速查看、回复微信等社交APP的信息,查发E-mail。
4.放松:坐在商学院图书馆的软沙发椅上眯一小会儿;读几页正在看的课外书;刷刷手机、看看短视频。

1:15pm—4:00pm

下午的课通常从一点多开始。上面已经简要地介绍了哈佛的上课模式,这里不再赘述。不管上午、下午,高度集中精力的上课状态是永远必需的。

4:00pm—4:25pm

下午下课后的这二十多分钟,我通常会做两件事的其中之一:做得更多的是“课后整理”,将当天上午、下午课堂上的全部所学知识快速地回顾一遍,一边看教材,一边对照热腾腾的课堂笔记,向自己发问,确保已经掌握了重点、难点。如果遇到疑难问题,我会通过E-mail或者当面向同班同学/教授请教。

其二是去教授的“Office hour”(简称“OH”,办公室开放时间)。在哈佛,每位教授都有固定的OH,学生们可以提前通过E-mail预约,然后在确定好的时段到教授办公室“做客”。

我每周都会预约几位不同教授的OH,不但有自己在商学院的上课教授,也有哈佛其他院系的教授、学者。在OH的15到20分钟里,我会和教授请教他们的学术研究,探讨自己的学业甚至未来规划,或者就国事家事天下事愉快地闲聊几句。

通过OH拜访,我增进了与教授对彼此的了解,有机会让不同教授指点迷津,还结识了在上课时见不到的更多的“大牛学者”,实在是获益匪浅。

4:30pm—6:30pm

进入今日的第一个“高强度学习&写作业时间”。在这两小时里,我通常会独自坐在哈佛主图书馆的某个僻静角落,关掉手机,戴上耳机,逼迫自己心无旁骛地专心于当天作业。

哈佛学生的阅读任务很重,一天(其实只有下课后到晚上睡觉前的个把小时)150页正反面阅读都可以说是家常便饭;除了阅读,当然还有书面作业,商学院教授经常布置课后小论文等不同形式的笔头功课,且难度不低、递交时间紧迫,绝不可能蒙混过关。

好在这两年的高强度生活已经使我的学习效率日臻完善,因此两小时内就可以快、准、狠地完成不少课业量,但做完当天所有作业还是基本不可能。另外,每周二下午4:30—5:30有学生社团活动要参加,因此当天的第一个写作业时段就相应地缩短为5:45—6:30,时间更加捉襟见肘。

6:35pm—7:20pm

晚餐时间。我通常会和不同的同学约饭,不只是哈佛的朋友,有时也会将“晚餐社交圈”拓展到波士顿其他大学(比如麻省理工、伯克利音乐学院等)。很多忙碌的哈佛学生都将晚饭视为一个重要的社交机会,通过“dinner table”来拓展社交圈、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

7:25pm—7:45pm

晚餐后的这20分钟是一天中第二个可选项很多的“碎片时段”。可以跟国内晨起的家人打电话,也可以听音乐眯一会儿,促进饭后消食;当然,在最忙碌的周二(因为下午学生社团活动占用了一小时),我很可能会继续学习、写作业,抓紧时间尽早地完成全部任务。

7:50pm—9:50pm

进入今天的第二个“高强度学习&写作业时间”。

经过了晚餐和碎片时段的短暂放松、换脑后,重启下午尚未完成的课业。依旧是一个人的图书馆、一摞书、一台笔记本电脑、一副耳机、一瓶水、一些补充能量的小食,高度专注两小时,绝不接受手机和其他人的干扰,只求越快越好地完成当天所有作业。

在哈佛图书馆学习其实不愁没动力,因为四周的“奋斗环境”实在太纯粹、太给力了,没有任何杂音,只有翻书声、打字声和刻苦啃书的学生。

9:50pm—10:10pm

这一天的第三个“碎片时段”。从晨起到现在已经连轴忙了超过15小时,不累是绝对不可能的,所以在这20分钟里,我几乎都会坐进图书馆松软的沙发椅上,戴上眼罩,打一个“重拾能量的小盹儿”,尽可能让身心放松片刻。

10:15pm—11:45pm

这是一天结束前的“最后忙碌”。在哈佛读书的同时,我也在国内有自己专注的项目,所以每天都需要抽出一定的“办公时间”远程开会,和团队一道推进工作。过去两年多,我和国内的同事们一直延续着“你们的午安,我的晚安”模式,并且配合得非常愉快、默契。

在课业较忙的日子,我会首先保证完成当天作业,所以偶尔也会把这个工作时段分一部分给学习。

11:50pm—12:00pm

在零点前,我会完成对这一整天的回顾,最后一次拿出To-do list,总结当日事项的完成情况。如果顺利完成了,很棒;如果仍在进行中或还未开始,马上明确原因,并计入下一天的To-do。没有特殊原因,就不可轻易向自己妥协。

12:00am—12:40am

这是一天中的“彻底放松时段”。在这三四十分钟里,我会将学业、工作等“正经事”全部抛在一边,只读喜欢的课外书、看喜欢的电影、写写文章码码字、计划计划近期的旅行、和家人睡前联系一次,有时也会跟隔壁的同学打打手游(从不上瘾)或者网购片刻。越是忙碌,越是需要充分减压,对自己好点儿。

12:45am—12:55am

洗漱冲凉,准备上床。

凌晨1点左右静思冥想片刻,然后和世界说晚安。忙完一整天后沾上枕头就秒睡的体验,你也能够拥有。

另外,哈佛学生从不认为“刷夜最光荣”。大家追求的不是时长,而是单位时间效率。除了To-do list,很多同学还会列每周/每季度/全年规划清单,借助不同时间与任务管理工具提高能效。

LEO妈妈的诚意分享:家长与孩子共同成长的八个秘诀

一、做父母需有职业态度

我一直觉得,为人父母,好比一份职业。这份职业甚少岗前培训,必须不断进修,而且一旦上岗,终身在职。除非不可抗力,绝无脱岗、调岗的可能,更不能辞职。在孩子漫长的成长过程中,身为父母,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辛勤付出,给予孩子最大限度的爱,抚养并教育他,直到他长大成人,进入社会,开启自己的生活篇章,父母才可稍微松口气。虽说孩子成年后,做父母的应当“优雅地退出”,但是对孩子的那份深沉的爱与牵挂却无论如何无法抹去,一如既往地、沉甸甸地压在心头,父母的职责至死方休。

您要说,父母对子女的爱怎可比作职业,岂不太过冷漠了。可是,仅有爱,仅有为父为母的本能,是不够的。任性的妈、自我的爸,长不大的父母,在生活里并不鲜见。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也是爱孩子的,只是不能理性地对待父母这一角色,对“岗位责任”缺乏清醒的觉知,时常“在其位不谋其政”或者“乱政”。所以,不妨以职业态度来对待父母的职责,知道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懂得调整,找到最适合孩子的教养方式,使发乎本能的父爱和母爱更有质感和正向的力量,切实地让孩子身心受益,同时也能保持融洽的亲子关系,尽享天伦之乐。

二、陪伴很重要

父母的陪伴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不可或缺。除非万不得已,孩子最好跟父母生活在一起,在父母身边长大。特别是处于婴幼儿期和儿童期的孩子,父母中至少须有一人作为他稳定的抚养人,陪伴左右,给予照顾和爱护,使孩子从稳定而亲密的亲子关系中获得安全感和幸福感。温暖的怀抱、慈爱的眼神、温柔的声音、家庭的欢声笑语,是孩子人格、心理和认知发展所需的最好的营养。

从父母的角度来看,陪伴孩子不仅是责任,也是需求。因为爱和疼惜,因为牵挂和不舍,父母不愿也不忍离开孩子。无论生活多么奔波,都要牵着孩子的手,把他护在身边。否则,思念加牵挂,实在太煎熬。

三、父母需自律

家是我们可以卸下一身疲惫、放松身心的居所,是我们不必掩藏喜怒哀乐,甚至可以宣泄负面情绪的所在。但是,做了父母后,回到家中,在孩子面前,我们就不能随心所欲、口无遮拦了。

家长的“三观”和品行相当程度上决定着孩子成人以后的样子,为了给孩子良好的熏陶,身为父母就要在一言一行中自我约束、自我修正。

遇事不情绪化、不释放负能量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闹心的事时常有。有些人反射弧特别短,一不顺心,脾气就炸。比如,夫妻之间一言不合就大吵大闹,大动干戈,如果这是家庭常态,孩子就会错误地认为,争吵、对骂,甚至大打出手,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方式。所以,夫妻间如有分歧,要学会克制和宽容,进行良性沟通,身体力行地教导孩子,愤怒的情绪只能激化矛盾、使问题升级,理性平和的沟通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人与人相处,沟通必不可少。

家长们身背事业、家庭、子女教育、赡养老人几座大山,心力交瘁,时有恶劣情绪上身。孩子稍有不慎,便立即点燃他们的暴脾气,沦为他们坏情绪的垃圾桶。轻者挨顿劈头盖脸的斥骂,重则皮肉受苦,这是暴风骤雨式的家暴。还有一种坏情绪更具代入效果,往往来自女性家长,这就是哀怨、叹气、哭天抹泪、“活不下去了”“死了算了”之类,像绵绵不绝的冷雨裹挟着一股绝望的气息,将整个家变成一个负能量场,这是凄风苦雨式的冷暴力。情绪失控的家长可曾想过,遭受情绪暴力的孩子有多可怜!你一通宣泄将负面情绪全都转移到了孩子身上,他们茫然无措、压抑郁闷、恐惧无助、委屈愤怒,甚至恨意不绝。所不同的是,孩子敢怒不敢言。若不及时得到疏导,孩子的心理和性格就会扭曲,变成父母最不愿意看到的样子:易怒、胆怯、自卑、脆弱、消极、厌世、被霸凌或霸凌别人……

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带有原生家庭的阴影,我也不例外。我的童年时期,家庭遭遇变故,慈爱的父母身心俱伤,家里再无往日的欢声笑语,取而代之的是愁容和叹息。年幼的姐姐和我,在外遭受谩骂和欺负,在家里也小心翼翼起来。这样的氛围造就的性格多少是有问题的。我带着自卑、抑郁和怯懦的性格倾向上了大学、参加了工作,习惯性地自我否定,悲观地看待事物。总是担心自己不会说话,惹人不快,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殷勤地予人方便,即使自己千般委屈。面对进修机会,总是自我断定没资格争取。就连婚姻大事,也是草率为之,终以离婚收场。我用了好多年,通过观察和学习别人如何待人接物、如何化解问题,才逐渐从负面的性格中解脱出来。

个人经历使我深刻地认识到,成长环境对于人的性格形成有着深远影响,因此,我时常保持警醒,努力改善自我,用心做一个乐观、开朗、有趣又温暖的母亲。实际上,在养育儿子的过程中,我得到了救赎,学会了自洽。儿子也喜欢与我这个“神经大条”的老妈聊天、开逗,在轻松愉快的家庭氛围里,他长成了一个性格开朗的阳光大男生。

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为使孩子拥有好性格和积极心态,父母必须负起责任,学会控制情绪,遇事不情绪化,不拧巴,凡事看积极的一面,客观理性、包容大气;把破坏性的情绪关在家门外,让家中的气氛轻松、平和、愉快而治愈。

不论人非

“谁人背后不说人,谁人背后无人说”,在聊八卦、论是非这方面,几乎无人免俗,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有的事出有因,仅限于跟亲近的人议论几句。比如,在单位遇上了糟心事儿,回到家跟妻子或丈夫发发牢骚,议论一番,这在所难免,可以理解,人总得找个疏解的出口。不过此时,一定注意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议论,杜绝给孩子以不良的暗示。还有些人习惯性地在别人背后说三道四、飞短流长,街头巷尾的大事小情没他们不操心的,全然不顾及孩子好奇地竖起耳朵。受这种家风熏陶的孩子,长大后,大概也会是个长舌之人,好论人非,处不好人际关系。这一不良习惯最大的坏处在于,眼睛总瞅着别人的隐私和槽点,实际上是被人牵着鼻子走,心无定力,格局狭隘,难有出息。所以,家长们,请严管自己的嘴巴,积口德、重修养、有格局,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四、相信、信任

闺密晓敏的儿子在加拿大读完本科和研究生,已然喜欢上了加拿大的环境,打算继续留在那里读博或就业。晓敏却在儿子放假回家时,把他的护照藏了起来。她想让儿子留在家乡的城市,工作、结婚、生子,理由是:儿子一人在加拿大,好多事情搞不定。回来多好,房子给买好了,未来的媳妇也相中了。以上这几个事例,有一个共同点,这就是父母对孩子的不信任。因为不相信,所以不信任,才会放不开手。这大概是做父母的通病吧。孩子幼时,我们认为他什么也不懂,自理能力几乎为零,离开大人的照顾与呵护基本活不下去。孩子大些时,我们又怀疑他没那么聪明,考个好成绩是侥幸。孩子成年后,我们不相信他已经具备独立生活的能力,常以自己的感受取代他的感受,包办一切,还自以为是地说:“你爸你妈过的桥比你走的路都多。”

对孩子的信任还应体现于倾听、理解、沟通和接纳。Leo总有各种想法,而且会付诸行动,很喜欢“折腾”。只要是正当合理、有益身心的事,我都支持。即便有分歧,我也愿意先耐心地听他把话说完,了解他的初衷,然后才把自己的观点讲出来,晓以利害,分析可能出现的结果以及会遇到怎样的困难,沟通彻底了,最终由儿子自行决定。比如,Leo在初三暑假的某天,突然告诉我,高中毕业后要去读耶鲁大学,而且要申请到全额奖学金。按Leo当时的条件,这无异于天方夜谭,我有股反对的冲动。但转念一想,儿子突发如此奇想,应该事出有因,姑且听听他的具体方案也无妨。母子二人相对而坐,Leo娓娓道来。两个多小时后,我心悦诚服,慨然应允道:“既然儿子不畏难、不怕苦,为娘我自当鼎力相助。大不了,陪你回炉读高四。”

作为单亲母亲,我特别希望儿子的人生之路按部就班,少一些变数,不要太辛苦。但是,可预见未来的安排虽然令我踏实,却无法实现孩子的自我价值,不是他想要的。所以,对于儿子的人生规划,我不会横加干涉。当然,我们母子二人依旧保持建设性的交流,我仍会提建议,但绝不强加于他。我了解儿子,也相信他的判断力和责任心,他会为自己的人生负责。Leo从耶鲁毕业后,做投行分析师、合作开发旅游项目、考入哈佛商学院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开公众号、写微博、出书、办线上讲堂、参与文化项目投资等,多头并进,不亦乐乎,满满的成就感。

信任具有神奇的力量,会在孩子身上滋养出自信心、好奇心、思考力和创造力,赋予他探索和试错的勇气,给他认识自我、了解社会和不断成长的空间。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深以为然。

五、培养孩子自我反思的习惯

马云曾在一次演讲中说,真正成功的人士有个特点,无论时局如何艰困,经营变数如何大,他们都习惯性地先从自身找不足,寻找改善的可能性和突围的办法。这便是自我反思的能力。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和生活的幸福,相当程度上取决于这种能力。

与之相反,一遇问题就归咎于客观环境或迁怒于他人、找理由自我开脱或自我安慰,这是反思能力缺失的表现。不能自我反省的人,几乎无法处理好情感关系、工作关系和人际关系;更容易故步自封,缺乏进步的内在驱动力。相信没有家长忍心看着自己的孩子因为缺乏自我反思、反省的能力而在生活和事业中屡屡受挫、阻力重重。那么,家长就需要做好示范,和孩子一起学会反思,养成自我反省的习惯。

建议和孩子做一些自我反思练习,方式一定要轻松、自然。绝对不要搞得紧张严肃,像自我批评的检讨会。Leo小时候,我就有意识地和他做一些反思练习。我们母子非常喜欢聊天,总有说不完的话,这为我们的反思练习创造了便利条件。我会主动说起自己的一些困惑,不着痕迹地将聊天切换到自我反思模式。有一次我记得特别清楚。我们母子俩晚饭后边散步边聊天,走着走着就到了湖边,在石凳上坐下来。我对他说:“妈妈今天因为某个工作上的安排,跟Y阿姨产生了分歧,我对着人家大吼大叫的。唉,我太冲动,说话不好听,很可能伤到了她。”小Leo听罢事情的来龙去脉,竟然条分缕析地指出我的错误,还特意强调说:“妈妈以后不能这样说话不经过大脑了呀。明天去跟Y阿姨道个歉,你们就和好啦。”过了会儿,他歪着脑袋,小大人似的说,“唉,人无完人。谁能无过?比方说我自己吧。和思懿约好星期六早晨八点半在学校门口会合,然后一起去中山路的新华书店。可我太困了,都八点了,还在被窝里呢。害得人家白等了一个多小时,书店也没逛成。全是我的错。以后我要说话算数。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多年来,我们一直坚持这种自我反思式的交流,反思内容涉及课堂听讲、作业质量、考试总结、人际交往,甚至还有小Leo热衷的捉蚂蚱、捕知了的技巧。反思练习丝毫不刻板,而是妙趣横生,我们从中受益良多。归纳起来,最突出的益处有:

从孩子的角度评估:1.逐渐地由“他律”过渡到自律,且过程不突兀。2.越来越喜欢思考和观察。3.对寻找问题的最佳解决办法和如何既快又好地做完事情兴趣浓厚。4.自信心不断增强。5.遇到挫折,不容易情绪化。

从亲子关系角度衡量:1.反思式的交流也是我们母子交心的互动,更加信赖彼此。2.母子间从未出现过解不开的矛盾。3.有效地规避孩子出现叛逆行为。

养成自我反思、自我反省的思维习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家长的重视,并在日常生活里用心地点拨和引导。这个好习惯一旦形成,孩子将终身受益。

六、细微处看教养

家长们前所未有地重视孩子的素质培养,创造一切可能的条件,让孩子参加各种培训班,恨不能十八般才艺都学会。这本无可厚非,成绩好、能歌善舞的确是个人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只不过,仅有这些是不够的。一个教养不足的孩子,纵使才艺傍身,也不能算作一个素质全面的人。

画家陈丹青说:“所谓教养,所谓礼貌,全看小事情。”十分赞同这个观点。我常乘高铁往来于外地和北京之间。每次旅程,车厢里都会上演孩子哭闹、大人吼叫的戏码,还夹杂着嗑瓜子的脆响、打扑克的起哄声和手机的来电铃声。我忍不住地想,要到何时,我们的素质教育才能延伸到这些小事情上?人人都能习惯成自然地在公共场所顾及别人的感受?

现实不完美,我们尚需努力!就从我们自身做起,从孩子们做起吧。对孩子的素质教育也不能忽略了从小处着手。教导孩子,无论有没有监督,都不能随地吐痰,不能乱丢纸屑、果皮等垃圾;坐火车、乘飞机、在公共场所,都不可以大声喧哗;提醒孩子,要对满头大汗给自己送外卖的快递小哥,发自内心地说声谢谢;看见身体有缺陷的人,不要用异样的眼光盯着他看,要像遇见健全人一样,礼貌地对待他;饭桌上,不能把筷子或勺子伸进菜盘乱挑拣,吃饭不要吧唧吧唧地发出噪声。细微之处见真章,切莫忽略孩子在这些小事上的表现。不少家长担心,自家孩子温良恭俭让,会吃亏。我个人的看法是,虽然世道人心复杂,但社会的运行和发展离不开正道和规矩。良好的修为,只会给孩子带来更多的机会,使其受益远多过吃亏。

七、从小培养阅读兴趣

  1. 阅读可以培养孩子的专注力、理解力和学习兴趣,对日后的在校学习大有好处。若要孩子学业顺利,从小养成阅读习惯这一环必不可少。
  2. 读书可增长知识和见识,传递给孩子爱和共情的能力。
  3. 孩子可从书中找寻情感慰藉,负面情绪和不良心理状态得以调整,有利于养成健全的人格。
  4. 从小就爱读书的人,看待人、事、物比较达观,遇到挫折或打击,较为理性和客观,不易走极端或出现过激行为。

儿童智能的发展存在不同的敏感期或关键期。从两岁到六岁,相继出现语言、书写和阅读敏感期,在敏感期内学习相应技能较为容易,错过则易出现学习困难。语言、书写和阅读是相互关联、相辅相成的,所以,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一定要趁早,不要认为孩子太小什么也不懂而错过最佳启蒙期。不仅要尽早,而且要持之以恒,直到孩子养成阅读习惯且着迷于阅读。

对阅读的热爱,是父母送给孩子最好的人生礼物。

八、其他感悟

1.“恩威并施”

非常认同长期研究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李玫瑾教授的观点:爱子女的正确方式应该是恩威并施。“恩”,父母有恩于孩子,给他慈爱、照顾和陪伴,与他进行情感交流,使其感到温暖和安全,长大后遇到挫折,这份恩情,便是他战胜困难的力量源泉。“威”,则是对孩子加以必要的管束,使其懂得行为处事的规矩和边界,明是非、辨好坏。无底线的宠溺或简单粗暴的管教都是不负责任的做法。

孩子三到六岁,发现坏习惯,必须加以制止,要坚定地说不。即便孩子因得不到满足而撒泼打滚儿闹翻天,也不要妥协。事后可以跟孩子谈一谈,用他能听懂和容易接受的方式,晓之以理。

2.适当地让孩子吃苦

几乎每天清晨,我都看见小区里有个小学生模样的男孩呼哧呼哧地跑步锻炼,经常由爸爸陪跑,偶尔妈妈也会上阵。跟孩子的妈妈聊天时了解到,男孩从小一直由奶奶爷爷带,上小学时才回到父母身边。他们发现,儿子娇气、脆弱,爱吃懒动,吃不得丁点儿苦。于是,夫妻俩下决心改善孩子的身心状态,并为此制订了计划。坚持跑步就是计划中的一项,旨在磨炼孩子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韧性。最令我感佩的是,他们并非一味地指手画脚,而是和孩子一起锻炼,分享自律和坚持的成就感。孩子的妈妈高兴地说:“刚开始时,叫孩子起床,别提有多难。现在,儿子经常催促我们起床,嚷着要出去锻炼。儿子在学校也越来越积极主动,很有参与意识。

”适当地让孩子吃些苦,经历必要的锻炼,磨炼心性与斗志,他们成人后,才能有勇气和毅力独立应对人生的无常,为自己创造幸福的未来。

3.多赞努力,少夸聪明和漂亮

我们都遇到过非常聪明却不好相处的人吧。他们大多生活不如意,过分地在意别人的评价,爱听好话,不接受批评,还喜欢跟人掰扯,争高低论对错。

我生活和工作中也出现过几位这样的人。平心而论,他们都是善良正派的人,但跟他们共事或相处,总是不那么舒服。后来我发现,他们从小到大,都是聪明出色的学生、父母的骄傲、同学羡慕的榜样,听到的皆是赞扬之声、溢美之词。这导致他们自我认知出现了误差,不同程度地自负和自恋。

但是,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进入职场,步入社会以后,他们的优越感遭遇挑战,许多事远非预想的那么信手拈来,因而彷徨失落,怨天怨地,常有怀才不遇之慨叹。

少夸孩子聪明和漂亮,这两样特质来自父母的好基因,不应成为孩子自信的唯一理由和夸耀的资本。多称赞孩子的努力。他通过努力所取得的进步,无论多么微小,都值得鼓励和表扬。要在孩子心里根植勤奋和努力的意义,这将使他受益终身。

4.培养孩子的逆商

人生有时非常艰难。五十岁之前,我经历过几次磨难,若不是身居母亲的岗位,我可能早已缴械投降。

遇到不顺和灾逆时,我都尽量克制,不在孩子面前流露哀伤和绝望的情绪,以免影响他的正常生活和学习。后来,儿子年岁渐长,能觉察到我的异样,变得忧心忡忡。与其继续粉饰太平,使事情复杂化,不如简略地告知他真实情况。但我一定会跟儿子说明几点:

1)人生无常,不是自己做到最好,就万事大吉,诸事顺遂。

2)遭遇变故和打击,我会慌乱、难过和愤怒,会关起门来哭。

3)必须宣泄,否则会压抑成疾。但是我只给自己三天时间任性。三天后,必须强迫自己平复情绪,想办法突破困局。

4)不把亲朋好友当作自己的情绪垃圾桶,但可请他们出谋划策,寻找解决方案。

5)找到解决办法,我就不再慌张失措,也不会对既成的损失耿耿于怀。

6)事过天晴,放下过去,不再纠结,一门心思朝前走。

7)你管理好自己的事,就是对妈妈最大的支持。

我说到,就会做到,因为我是母亲,不仅扛打,而且能打。怨天尤人,以泪洗面?那绝对不是Leo的妈妈。我要以行动让儿子懂得,什么是“遇事不怕、面对、解决和放下”。后来才得知,我希望儿子拥有的遇挫更强的勇气和韧性、解决问题和超越困难的能力,叫作“逆商”。

x我认为,培养孩子的“逆商”十分必要,但需讲求方式方法。要根据孩子的年龄、性情、承受能力、亲子间的互动方式等因素,酌情引导,不可操之过急,也不要因噎废食。

image.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