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

最近挺迷茫,迷茫期就会胡思乱想,然后就会有一些疯言疯语,不吐不快。

二、疯言疯语

2.1 关于技术、成长

我的技术栈是典型的应用(搬砖)工程师的技术栈,最早是用的C#(Win-Server、ASP.NET)然后是Objective-C(iOS)最后是Go,最近在看RustGo之前学的开发语言都是闭源的,闭源有个不好的地方,就是代码层面实现对你来说都是黑盒,如果你不主动去探索,或者你的眼界限制了你的探索能力,你的水平永远就停留在搬砖的水平。

拿移动端做例子,90%的做移动端的同学可能会迷茫,觉得自己的工作就是画界面,实际上移动端主要一部分工作也就是画界面做交互,只有字节这样的大厂会有专门的团队去做各种专项的技术优化,比如编译优化(看了移动端几次LLVM编译相关的分享,做的挺牛逼的)、音视频编解码优化、APM监控和优化、Crash率专项治理等等。如果你只是在纯业务的团队,大多数人还是只做业务,自己平时不主动去探索其他方面的东西,很容就有瓶颈。这个也是为什么很多移动端同学(特别优秀的除外)做了几年以后都想转行的原因。

我是来字节以后转的Go,当时武汉研发中心百废待兴。大部分后端同学都不是Go,然后顺势一起就转了Go,因为是移动端背景来的后端,刚刚开始很多东西不懂,少不了来自身边同事的diss,不过大家态度都很open,跟着优秀的同学交流成长的也快。当时负责的是开放平台OpenAPI的业务,复杂度一般,基本上能很好handle日常的开发工作。做了一年后,总觉得对自己后端的技术竞争力不够,所以决定内部转岗去北上广看下,最开始想去基架部门,他们天天研究技术细节和性能,是自己喜欢的内容。但是担心当时技术太菜,怕转岗面试过不了丢面子,就没去,然后就选择了同一个大部门下面看的相对比较核心的部门,同一个大部门下面,面试也没过多刁难,问了一个算法题和一些基本问题就让过了,当时是武汉平薪去的北京,所以本身也没打算在那长待,当时想呆半年过完年,拿完年终奖,就看下其他公司的机会。

一个人在北京的时候周末其实也没啥事,基本哪都不去每个周末都是去公司刷题。除了刷Leetcode外,就网上搜后端面试题来看。刷了半年,自认为刷的够多了,结果204~5月份开始面试,面了7-8家公司,整体面试反馈都不是很好,印象最深的就是面试TX某部门,被挂了三次。最后一个在TX的朋友,帮我查了下我的面评,看面试平级给的挺低的,搞的我当时还挺受打击的。

当时正逢dfgtszz都想换工作,所以我们天天一有空就在群里讨论技术。然后我自己制定了一些学习计划,把涉及到后端的所有东西,都系统的去学习了一遍,边学习边分享边交流。慢慢的分享东西多了,somehow身边的同事朋友开始觉得我后端技术挺不错的了。

记得有次去深圳出差,一个之前没有过任何交集的Leader跟我说,看了你xx的分享,觉得写的挺不错的。当时觉得挺鼓舞人心的。

经过4~5个月的学习沉淀,下半年的时候又出去面了一波,总于没有之前显得那么菜了,不过拿到的一个最高的offer,也就某中小厂的110的年包pkg。如果是年中的时候我可能就去了。年底的时候我们业务调整,换了一个我比较喜欢的Leader,而且我更倾向留在大厂,毕竟大厂优秀的人比例更多,交流成长的机会更多,所以最终就留到了现在。

关于年中的时候后端岗位面试失败的case我也做了些反思,在网上看的那些八股文的文章,对准备面试有一定的帮助,但是帮助也没那么大,因为那些都是单点知识或者是司机知识,如果你对整个后端知识体系结构没有一个完整的view或者没有一个big picture,人家针对这种单点知识延伸的问一下,没有自己深入思考,可能就不知道怎么回答了,如果对整个架构有个View,很多东西没有看过也能推出来。

2.2 关于选择

“选择大于努力”,的确是这样,每次选择的时候自己想好取舍就行了。

我有几个比较重要的选择:

  1. 在字节几个月就从移动端转到后端,真的是厌倦了移动端的搬砖,算上帮公司和个人开发的App,我一共写了16App,自己眼界也有限,做移动端的时候,天天只看到业务上柴米油盐的事,没看到自己可以提升的空间,真的就是不爱了。所有有机会,就顺势转了后端。
  2. 平薪从武汉转岗去北京的时候,想的也挺清楚的,就期望自己后面出去面后端工作的时候技术上更有竞争力一些,而且在北京也认识了很多优秀的同事,有很多有深入的交流同学,比如hxyllxxyh等等,挺怀念和llx技术交流的日子,我教他cs相关的东西,他教我算法相关的东西,我不想看的底层的系统的算法,都是丢给lx帮忙看,然后再来讲给我听。
  3. 20年底没有选择跳槽,主要年中的时候把自己想面的大厂面试机会都面完了,年底的时候更多的都是中小厂,给的offer也没那么诱人,加上当时换了个我喜欢的Leader,当时组内也有志同道合交流技术的同事,做的事情也是自己想做的事情,所以跳槽意愿没那么强。钱和个人成长,一直都觉得个人成长更重要一些。
  4. 22降薪回武汉,这个其实感觉挺屈辱的,平薪去的北京,回来总包(现金+期权)还要打8折,薪资已经远远落后其他同期的朋友了。做了一些取舍,最后还是决定回来了。

我复盘了一下这四个选择。

  1. 我应该在移动端呆着升x,留移动端大概率能在一年内升到x,然后再转后端,后面能少走很多弯路。其实也怪自己当时没那多心眼从来没想过升级的事。其实现在也不会想怎么去升级(混的不好的也有这部分原因)。
  2. 平薪去北京这个选择挺对的,去北京认识了很多优秀的人,也做了一些自己觉得一些不错的项目。个人成长会更大一些。
  3. 在给一次机会应该也不会为了110 pkg去一个中小厂。
  4. 应该还是会回武汉。主要几点考虑
    • 一是基于家庭考虑。小孩大了,长期不在身边也不好。
    • 二是做了某个大需求,累了大半年,大半年时间内,周末都是自愿打黑工(最少打了10~20天黑工),脑子里面除了睡觉,全部都是项目的事情,一个是觉得对项目很感兴趣,觉得完全能落地的话对自己能力有一定提升,二个是项目的确也重要,做好能给部门长脸。这么好双赢的事情,还有什么理由不卖命呢。但是可能用力过猛,开始投了300%的精力去做,后面慢慢疲了,只投入150%~200%,可能老板有点不满意了。最后绩效考评,两边的预期有一点点差异。
    • 三是感觉这个需求已经基本做的差不多了,后面长期看感觉也没太多成长空间了。不太想被当工具人,天天无脑搬砖,累死累活,绩效一般,不值得。
    • 四是天天一起交流学习的llx跑路了,组内感觉没有志同道合的人了。

2.3 关于Leader、绩效

一直以来其实对好绩效都有执念,但是一直以来不管怎么努力,绩效还是原地踏步,慢慢的放弃执念了。

绩效这东西,你说能不能量化?我觉得可以量化,但是不能精准量化,很多时候最后那一点偏差,还是在Leader那决定的。就那一点偏差,可能就跟自己预期差了很多。

当然拿不到好绩效,还是要反省自己,因为自己肯定是有一些做的让人不满意的地方。所以尽管尽全力累死累活输出了,给老板的感受做的贡献,还不如一些动动嘴就能拿好绩效的人呢(个人主观看法,可能我没看到其他闪光点)。

之前做Message重构,过年放假7天,我有5天是在家里写代码,搞MG也不知道自己主动打了多少黑工,加了多少班。整体看ROI太低了,靠这样不正常的输出,拿到的好绩效也不是能长久的东西。更何况都没拿到好绩效,所以仅仅靠不停输出是不行的。

最早绩效考评时候有一栏是投入度,一般累死累活的人投入度给评的都比较高,基本可以认为ROI = 业务绩效/投入度。如果ROI过低,就要考虑自己的付出的是不是值得。

关于Leader,我个人其实挺挑Leader的,如果Leader能力不行,我可能会是Leader眼中的刺头。如果Leader能力很强的话,我一般都会死心塌地的帮Leader干事,基本就是无脑粉Leader。来字节遇到的ddhq都挺不错的。虽然跟hq有时候会有一些分歧,做久了感觉自己被当工具人一样。不过平心而论,在hq下面做事是最舒服的,hq也是所有Leader中对我最好的那个。个人对hq的能力也非常认可,觉得他是lark的技术专家,做方案的时候大部分场景都能给出最佳解。其实也是我学习的榜样吧,工作上期望自己能成为业务专家,个人技术上期望自己能成为某方面的技术专家。

2.4 关于学习

最近看啥都提不起兴趣,然后看到很多人推荐冥想相关的书,说能修生养性,提高专注力,改善睡眠什么的。跟朋友讨论冥想到底有没有用,朋友说:

如果对一个东西感兴趣,沉浸进去,比冥想要强得多。
打游戏也是冥想,学习也是冥想

我只认同这个部分观点的,感觉一个人很难通过一直学习来提高自己思想境界/能力,因为你看的书并不是一直能给你带来成长。每个人都有瓶颈期,如果真的能让自己一直成长,也不会有那么多烦恼。

朋友还提出了个观点,我一直觉得兴趣是最好的学习方式,朋友提出不一样的看法觉得:

应该靠本能驱动学习

我咋一听感觉挺离谱,因为大多数人的本能是打开手机刷B站、YouTube、看新闻

不过仔细一想,我很多时候学习都是功利性学习,比如以前拼命看书,其实是为了自己出去面试更有竞争力,在比如现在研究Go源码,是希望自己以后不工作了,能快速融入Go社区,去做开源的事。

最近由于看了很多Go开源大佬的分享,对Go核心团队颇有微词,导致学习Go的兴趣一落千丈。所以也挺迷茫的。然后很多大佬推荐Rust,所以就开始看了下Rust,但是学习一个新的语言其实也挺纠结的,因为真的要学习,肯定不是只是学到能拿Rust搬砖就行了,肯定是要深入理解设计理念和实现细节,但是具体怎么学习,要学到什么程度,感觉又要自己慢慢去探索。其实效率挺低的,所以也挺迷茫的。

不过真的能抛开功利,单纯享受看书的过程,应该有更好的体验吧。就我的签名一样,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这一生的愿望就是能读足够多的书,提升个人思想境界(像于老板看齐),然后就是周游世界,去看不同风景,吃各地美食。

三、总结

何以解忧,唯有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