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录与 《ETCD实战》

背景

ectd 常见问题

image.png

etcd 基础

image.png

etcd 实践

image.png

etcd v2 功能

image.png

etcd v2 存在的问题

image.png

  • 第一,etcd v2 不支持范围查询和分页。分页对于数据较多的场景是必不可少的。在 Kubernetes 中,在集群规模增大后,Pod、Event 等资源可能会出现数千个以上,但是 etcd v2 不支持分页,不支持范围查询,大包等 expensive request 会导致严重的性能乃至雪崩问题。
  • 第二,etcd v2 不支持多 key 事务。在实际转账等业务场景中,往往我们需要在一个事务中同时更新多个 key。
  • 然后是 Watch 机制可靠性问题。Kubernetes 项目严重依赖 etcd Watch 机制,然而 etcd v2 是内存型、不支持保存 key 历史版本的数据库,只在内存中使用滑动窗口保存了最近的 1000 条变更事件,当 etcd server 写请求较多、网络波动时等场景,很容易出现事件丢失问题,进而又触发 client 数据全量拉取,产生大量 expensive request,甚至导致 etcd 雪崩。
  • 其次是性能瓶颈问题。etcd v2 早期使用了简单、易调试的 HTTP/1.x API,但是随着 Kubernetes 支撑的集群规模越来越大,HTTP/1.x 协议的瓶颈逐渐暴露出来。比如集群规模大时,由于 HTTP/1.x 协议没有压缩机制,批量拉取较多 Pod 时容易导致 APIServer 和 etcd 出现 CPU 高负载、OOM、丢包等问题。
  • 另一方面,etcd v2 client 会通过 HTTP 长连接轮询 Watch 事件,当 watcher 较多的时候,因 HTTP/1.x 不支持多路复用,会创建大量的连接,消耗 server 端过多的 socket 和内存资源。
  • 同时 etcd v2 支持为每个 key 设置 TTL 过期时间,client 为了防止 key 的 TTL 过期后被删除,需要周期性刷新 key 的 TTL。
  • 实际业务中很有可能若干 key 拥有相同的 TTL,可是在 etcd v2 中,即使大量 key TTL 一样,你也需要分别为每个 key 发起续期操作,当 key 较多的时候,这会显著增加集群负载、导致集群性能显著下降。
  • 最后是内存开销问题。etcd v2 在内存维护了一颗树来保存所有节点 key 及 value。在数据量场景略大的场景,如配置项较多、存储了大量 Kubernetes Events, 它会导致较大的内存开销,同时 etcd 需要定时把全量内存树持久化到磁盘。这会消耗大量的 CPU 和磁盘 I/O 资源,对系统的稳定性造成一定影响。

k8s 为什么使用 etcd

  • 一方面当时包括 Consul 在内,没有一个开源项目是十全十美完全满足 Kubernetes 需求。而 CoreOS 团队一直在聆听社区的声音并积极改进,解决社区的痛点。用户吐槽 etcd 不稳定,他们就设计实现自动化的测试方案,模拟、注入各类故障场景,及时发现修复 Bug,以提升 etcd 稳定性。
  • 另一方面,用户吐槽性能问题,针对 etcd v2 各种先天性缺陷问题,他们从 2015 年就开始设计、实现新一代 etcd v3 方案去解决以上痛点,并积极参与 Kubernetes 项目,负责 etcd v2 到 v3 的存储引擎切换,推动 Kubernetes 项目的前进。同时,设计开发通用压测工具、输出 Consul、ZooKeeper、etcd 性能测试报告,证明 etcd 的优越性。

etcd v3 优化了什么?

etcd v3 就是为了解决以上稳定性、扩展性、性能问题而诞生的。

  • 在内存开销、Watch 事件可靠性、功能局限上,它通过引入 B-tree、boltdb 实现一个 MVCC 数据库,数据模型从层次型目录结构改成扁平的 key-value,提供稳定可靠的事件通知,实现了事务,支持多 key 原子更新,同时基于 boltdb 的持久化存储,显著降低了 etcd 的内存占用、避免了 etcd v2 定期生成快照时的昂贵的资源开销。
  • 性能上,首先 etcd v3 使用了 gRPC API,使用 protobuf 定义消息,消息编解码性能相比 JSON 超过 2 倍以上,并通过 HTTP/2.0 多路复用机制,减少了大量 watcher 等场景下的连接数。
  • 其次使用 Lease 优化 TTL 机制,每个 Lease 具有一个 TTL,相同的 TTL 的 key 关联一个 Lease,Lease 过期的时候自动删除相关联的所有 key,不再需要为每个 key 单独续期。
  • 最后是 etcd v3 支持范围、分页查询,可避免大包等 expensive request。

etcd v3 基础架构

image.png

  • Client 层:Client 层包括 client v2 和 v3 两个大版本 API 客户端库,提供了简洁易用的 API,同时支持负载均衡、节点间故障自动转移,可极大降低业务使用 etcd 复杂度,提升开发效率、服务可用性。
  • API 网络层:API 网络层主要包括 client 访问 server 和 server 节点之间的通信协议。一方面,client 访问 etcd server 的 API 分为 v2 和 v3 两个大版本。v2 API 使用 HTTP/1.x 协议,v3 API 使用 gRPC 协议。同时 v3 通过 etcd grpc-gateway 组件也支持 HTTP/1.x 协议,便于各种语言的服务调用。另一方面,server 之间通信协议,是指节点间通过 Raft 算法实现数据复制和 Leader 选举等功能时使用的 HTTP 协议。
  • Raft 算法层:Raft 算法层实现了 Leader 选举、日志复制、ReadIndex 等核心算法特性,用于保障 etcd 多个节点间的数据一致性、提升服务可用性等,是 etcd 的基石和亮点。
  • 功能逻辑层:etcd 核心特性实现层,如典型的 KVServer 模块、MVCC 模块、Auth 鉴权模块、Lease 租约模块、Compactor 压缩模块等,其中 MVCC 模块主要由 treeIndex 模块和 boltdb 模块组成。
  • 存储层:存储层包含预写日志 (WAL) 模块、快照 (Snapshot) 模块、boltdb 模块。其中 WAL 可保障 etcd crash 后数据不丢失,boltdb 则保存了集群元数据和用户写入的数据。

一致性读

串行读(Serializable)

这种直接读状态机数据返回、无需通过 Raft 协议与集群进行交互的模式,在 etcd 里叫做串行 (Serializable) 读,它具有低延时、高吞吐量的特点,适合对数据一致性要求不高的场景。

这里为了帮助你更好的理解读流程,我先简单提下写流程。如下图所示,当 client 发起一个更新 hello 为 world 请求后,若 Leader 收到写请求,它会将此请求持久化到 WAL 日志,并广播给各个节点,若一半以上节点持久化成功,则该请求对应的日志条目被标识为已提交,etcdserver 模块异步从 Raft 模块获取已提交的日志条目,应用到状态机 (boltdb 等)。

image.png

线性读

前面我们聊到串行读时提到,它之所以能读到旧数据,主要原因是 Follower 节点收到 Leader 节点同步的写请求后,应用日志条目到状态机是个异步过程,那么我们能否有一种机制在读取的时候,确保最新的数据已经应用到状态机中?

其实这个机制就是叫 ReadIndex,它是在 etcd 3.1 中引入的,我把简化后的原理图放在了上面。当收到一个线性读请求时,它首先会从 Leader 获取集群最新的已提交的日志索引 (committed index),如上图中的流程二所示。

Leader 收到 ReadIndex 请求时,为防止脑裂等异常场景,会向 Follower 节点发送心跳确认,一半以上节点确认 Leader 身份后才能将已提交的索引 (committed index) 返回给节点 C(上图中的流程三)。

C 节点则会等待,直到状态机已应用索引 (applied index) 大于等于 Leader 的已提交索引时 (committed Index)(上图中的流程四),然后去通知读请求,数据已赶上 Leader,你可以去状态机中访问数据了 (上图中的流程五)。

以上就是线性读通过 ReadIndex 机制保证数据一致性原理, 当然还有其它机制也能实现线性读,如在早期 etcd 3.0 中读请求通过走一遍 Raft 协议保证一致性, 这种 Raft log read 机制依赖磁盘 IO, 性能相比 ReadIndex 较差。

总体而言,KVServer 模块收到线性读请求后,通过架构图中流程三向 Raft 模块发起 ReadIndex 请求,Raft 模块将 Leader 最新的已提交日志索引封装在流程四的 ReadState 结构体,通过 channel 层层返回给线性读模块,线性读模块等待本节点状态机追赶上 Leader 进度,追赶完成后,就通知 KVServer 模块,进行架构图中流程五,与状态机中的 MVCC 模块进行进行交互了。

image.png

MVCC

流程五中的多版本并发控制 (Multiversion concurrency control) 模块是为了解决上一讲我们提到 etcd v2 不支持保存 key 的历史版本、不支持多 key 事务等问题而产生的。

它核心由内存树形索引模块 (treeIndex) 和嵌入式的 KV 持久化存储库 boltdb 组成。

首先我们需要简单了解下 boltdb,它是个基于 B+ tree 实现的 key-value 键值库,支持事务,提供 Get/Put 等简易 API 给 etcd 操作。

那么 etcd 如何基于 boltdb 保存一个 key 的多个历史版本呢?

比如我们现在有以下方案:方案 1 是一个 key 保存多个历史版本的值;方案 2 每次修改操作,生成一个新的版本号 (revision),以版本号为 key, value 为用户 key-value 等信息组成的结构体。

很显然方案 1 会导致 value 较大,存在明显读写放大、并发冲突等问题,而方案 2 正是 etcd 所采用的。boltdb 的 key 是全局递增的版本号 (revision),value 是用户 key、value 等字段组合成的结构体,然后通过 treeIndex 模块来保存用户 key 和版本号的映射关系。

treeIndex 与 boltdb 关系如下面的读事务流程图所示,从 treeIndex 中获取 key hello 的版本号,再以版本号作为 boltdb 的 key,从 boltdb 中获取其 value 信息。

image.png

treeIndex

treeIndex 模块是基于 Google 开源的内存版 btree 库实现的,为什么 etcd 选择上图中的 B-tree 数据结构保存用户 key 与版本号之间的映射关系,而不是哈希表、二叉树呢?在后面的课程中我会再和你介绍。

treeIndex 模块只会保存用户的 key 和相关版本号信息,用户 key 的 value 数据存储在 boltdb 里面,相比 ZooKeeper 和 etcd v2 全内存存储,etcd v3 对内存要求更低。

简单介绍了 etcd 如何保存 key 的历史版本后,架构图中流程六也就非常容易理解了, 它需要从 treeIndex 模块中获取 hello 这个 key 对应的版本号信息。treeIndex 模块基于 B-tree 快速查找此 key,返回此 key 对应的索引项 keyIndex 即可。索引项中包含版本号等信息。

Revision概念

etcd存储数据时,实际存储引擎中存放的key并不是我们实际PUT的KV中的K,而是以数据的revision作为key,value中存放的是数据的KV。

revision由2部分组成:{main revision, sub revision}。每次事务main revision都会递增,同一个事务中,每次操作sub revision都会自增1。这两个结合就能保证每次key唯一而且是递增的。

image.png

举个例子:比如通过批量接口两次更新两对键值,第一次写入数据时,写入<key1,value1>和<key2,value2>,在Etcd这边的存储看来,存放的数据就是这样的:

revision={1,0}, key=key1, value=value1
revision={1,1}, key=key2, value=value2

而在第二次更新写入数据<key1,update1>和<key2,update2>后,存储中又记录(注意不是覆盖前面的数据)了以下数据:

revision={2,0}, key=key1, value=update1
revision={2,1}, key=key2, value=update2

对于客户端来说,每次操作的时候是根据Key来进行操作的,所以这里就需要一个Key映射到当前revision的操作了,为了做到这个映射关系,Etcd引入了一个内存中的Btree索引,整个操作过程如下面的流程所示。

image.png

查询时,先通过内存中的btree索引来查询该key对应的keyIndex结构体,然后再根据这个结构体才能去boltdb中查询真实的数据返回。

keyIndex相关实现可参考源码

buffer

在获取到版本号信息后,就可从 boltdb 模块中获取用户的 key-value 数据了。不过有一点你要注意,并不是所有请求都一定要从 boltdb 获取数据。

etcd 出于数据一致性、性能等考虑,在访问 boltdb 前,首先会从一个内存读事务 buffer 中,二分查找你要访问 key 是否在 buffer 里面,若命中则直接返回。

boltdb

若 buffer 未命中,此时就真正需要向 boltdb 模块查询数据了,进入了流程七。

我们知道 MySQL 通过 table 实现不同数据逻辑隔离,那么在 boltdb 是如何隔离集群元数据与用户数据的呢?答案是 bucket。boltdb 里每个 bucket 类似对应 MySQL 一个表,用户的 key 数据存放的 bucket 名字的是 key,etcd MVCC 元数据存放的 bucket 是 meta。

因 boltdb 使用 B+ tree 来组织用户的 key-value 数据,获取 bucket key 对象后,通过 boltdb 的游标 Cursor 可快速在 B+ tree 找到 key hello 对应的 value 数据,返回给 client。

etcd一个写请求是如何执行的?

首先 client 端通过负载均衡算法选择一个 etcd 节点,发起 gRPC 调用。然后 etcd 节点收到请求后经过 gRPC 拦截器、Quota 模块后,进入 KVServer 模块,KVServer 模块向 Raft 模块提交一个提案,提案内容为“大家好,请使用 put 方法执行一个 key 为 hello,value 为 world 的命令”。

随后此提案通过 RaftHTTP 网络模块转发、经过集群多数节点持久化后,状态会变成已提交,etcdserver 从 Raft 模块获取已提交的日志条目,传递给 Apply 模块,Apply 模块通过 MVCC 模块执行提案内容,更新状态机。

与读流程不一样的是写流程还涉及 Quota、WAL、Apply 三个模块。crash-safe 及幂等性也正是基于 WAL 和 Apply 流程的 consistent index 等实现的,因此今天我会重点和你介绍这三个模块。

image.png

Quota 模块

我们先从此模块的一个常见错误说起,你在使用 etcd 过程中是否遇到过”etcdserver: mvcc: database space exceeded”错误呢?

哪些情况会触发这个错误呢?

一方面默认 db 配额仅为 2G,当你的业务数据、写入 QPS、Kubernetes 集群规模增大后,你的 etcd db 大小就可能会超过 2G。

另一方面我们知道 etcd v3 是个 MVCC 数据库,保存了 key 的历史版本,当你未配置压缩策略的时候,随着数据不断写入,db 大小会不断增大,导致超限。

当 etcd server 收到 put/txn 等写请求的时候,会首先检查下当前 etcd db 大小加上你请求的 key-value 大小之和是否超过了配额(quota-backend-bytes)。

如果超过了配额,它会产生一个告警(Alarm)请求,告警类型是 NO SPACE,并通过 Raft 日志同步给其它节点,告知 db 无空间了,并将告警持久化存储到 db 中。

最终,无论是 API 层 gRPC 模块还是负责将 Raft 侧已提交的日志条目应用到状态机的 Apply 模块,都拒绝写入,集群只读。

最后你需要注意配额(quota-backend-bytes)的行为,默认’0’就是使用 etcd 默认的 2GB 大小,你需要根据你的业务场景适当调优。如果你填的是个小于 0 的数,就会禁用配额功能,这可能会让你的 db 大小处于失控,导致性能下降,不建议你禁用配额。

KVServer 模块

通过流程二的配额检查后,请求就从 API 层转发到了流程三的 KVServer 模块的 put 方法,我们知道 etcd 是基于 Raft 算法实现节点间数据复制的,因此它需要将 put 写请求内容打包成一个提案消息,提交给 Raft 模块。不过 KVServer 模块在提交提案前,还有如下的一系列检查和限速。

Preflight Check

为了保证集群稳定性,避免雪崩,任何提交到 Raft 模块的请求,都会做一些简单的限速判断。如下面的流程图所示,首先,如果 Raft 模块已提交的日志索引(committed index)比已应用到状态机的日志索引(applied index)超过了 5000,那么它就返回一个”etcdserver: too many requests”错误给 client。

然后它会尝试去获取请求中的鉴权信息,若使用了密码鉴权、请求中携带了 token,如果 token 无效,则返回”auth: invalid auth token”错误给 client。

其次它会检查你写入的包大小是否超过默认的 1.5MB, 如果超过了会返回”etcdserver: request is too large”错误给给 client。

image.png

Propose

最后通过一系列检查之后,会生成一个唯一的 ID,将此请求关联到一个对应的消息通知 channel,然后向 Raft 模块发起(Propose)一个提案(Proposal),提案内容为“大家好,请使用 put 方法执行一个 key 为 hello,value 为 world 的命令”,也就是整体架构图里的流程四。

向 Raft 模块发起提案后,KVServer 模块会等待此 put 请求,等待写入结果通过消息通知 channel 返回或者超时。etcd 默认超时时间是 7 秒(5 秒磁盘 IO 延时 +2*1 秒竞选超时时间),如果一个请求超时未返回结果,则可能会出现你熟悉的 etcdserver: request timed out 错误。

WAL 模块

Raft 模块收到提案后,如果当前节点是 Follower,它会转发给 Leader,只有 Leader 才能处理写请求。Leader 收到提案后,通过 Raft 模块输出待转发给 Follower 节点的消息和待持久化的日志条目,日志条目则封装了我们上面所说的 put hello 提案内容。

etcdserver 从 Raft 模块获取到以上消息和日志条目后,作为 Leader,它会将 put 提案消息广播给集群各个节点,同时需要把集群 Leader 任期号、投票信息、已提交索引、提案内容持久化到一个 WAL(Write Ahead Log)日志文件中,用于保证集群的一致性、可恢复性,也就是我们图中的流程五模块。

image.png

上图是 WAL 结构,它由多种类型的 WAL 记录顺序追加写入组成,每个记录由类型、数据、循环冗余校验码组成。不同类型的记录通过 Type 字段区分,Data 为对应记录内容,CRC 为循环校验码信息。

  • 文件元数据记录包含节点 ID、集群 ID 信息,它在 WAL 文件创建的时候写入;
  • 日志条目记录包含 Raft 日志信息,如 put 提案内容;状态信息记录,包含集群的任期号、节点投票信息等,一个日志文件中会有多条,以最后的记录为准;
  • CRC 记录包含上一个 WAL 文件的最后的 CRC(循环冗余校验码)信息, 在创建、切割 WAL 文件时,作为第一条记录写入到新的 WAL 文件, 用于校验数据文件的完整性、准确性等;
  • 快照记录包含快照的任期号、日志索引信息,用于检查快照文件的准确性。

首先我们来看看 put 写请求如何封装在 Raft 日志条目里面。下面是 Raft 日志条目的数据结构信息,它由以下字段组成:

  • Term 是 Leader 任期号,随着 Leader 选举增加;
  • Index 是日志条目的索引,单调递增增加;
  • Type 是日志类型,比如是普通的命令日志(EntryNormal)还是集群配置变更日志(EntryConfChange);
  • Data 保存我们上面描述的 put 提案内容。
    type Entry struct {
       Term             uint64    `protobuf:"varint,2,opt,name=Term" json:"Term"`
       Index            uint64    `protobuf:"varint,3,opt,name=Index" json:"Index"`
       Type             EntryType `protobuf:"varint,1,opt,name=Type,enum=Raftpb.EntryType" json:"Type"`
       Data             []byte    `protobuf:"bytes,4,opt,name=Data" json:"Data,omitempty"`
    }
    

了解完 Raft 日志条目数据结构后,我们再看 WAL 模块如何持久化 Raft 日志条目。它首先先将 Raft 日志条目内容(含任期号、索引、提案内容)序列化后保存到 WAL 记录的 Data 字段, 然后计算 Data 的 CRC 值,设置 Type 为 Entry Type, 以上信息就组成了一个完整的 WAL 记录。

最后计算 WAL 记录的长度,顺序先写入 WAL 长度(Len Field),然后写入记录内容,调用 fsync 持久化到磁盘,完成将日志条目保存到持久化存储中。

当一半以上节点持久化此日志条目后, Raft 模块就会通过 channel 告知 etcdserver 模块,put 提案已经被集群多数节点确认,提案状态为已提交,你可以执行此提案内容了。

Apply 模块

执行 put 提案内容对应我们架构图中的流程七,其细节图如下。那么 Apply 模块是如何执行 put 请求的呢?若 put 请求提案在执行流程七的时候 etcd 突然 crash 了, 重启恢复的时候,etcd 是如何找回异常提案,再次执行的呢?

image.png

核心就是我们上面介绍的 WAL 日志,因为提交给 Apply 模块执行的提案已获得多数节点确认、持久化,etcd 重启时,会从 WAL 中解析出 Raft 日志条目内容,追加到 Raft 日志的存储中,并重放已提交的日志提案给 Apply 模块执行。

然而这又引发了另外一个问题,如何确保幂等性,防止提案重复执行导致数据混乱呢?

我们在上一节课里讲到,etcd 是个 MVCC 数据库,每次更新都会生成新的版本号。如果没有幂等性保护,同样的命令,一部分节点执行一次,一部分节点遭遇异常故障后执行多次,则系统的各节点一致性状态无法得到保证,导致数据混乱,这是严重故障。

因此 etcd 必须要确保幂等性。怎么做呢?Apply 模块从 Raft 模块获得的日志条目信息里,是否有唯一的字段能标识这个提案?

答案就是我们上面介绍 Raft 日志条目中的索引(index)字段。日志条目索引是全局单调递增的,每个日志条目索引对应一个提案, 如果一个命令执行后,我们在 db 里面也记录下当前已经执行过的日志条目索引,是不是就可以解决幂等性问题呢?

因此我们在实现上,还需要将两个操作作为原子性事务提交,才能实现幂等。正如我们上面的讨论的这样,etcd 通过引入一个 consistent index 的字段,来存储系统当前已经执行过的日志条目索引,实现幂等性。

Apply 模块在执行提案内容前,首先会判断当前提案是否已经执行过了,如果执行了则直接返回,若未执行同时无 db 配额满告警,则进入到 MVCC 模块,开始与持久化存储模块打交道。

MVCC 模块

Apply 模块判断此提案未执行后,就会调用 MVCC 模块来执行提案内容。MVCC 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是内存索引模块 treeIndex,保存 key 的历史版本号信息,另一个是 boltdb 模块,用来持久化存储 key-value 数据。那么 MVCC 模块执行 put hello 为 world 命令时,它是如何构建内存索引和保存哪些数据到 db 呢?

treeIndex

首先我们来看 MVCC 的索引模块 treeIndex,当收到更新 key hello 为 world 的时候,此 key 的索引版本号信息是怎么生成的呢?需要维护、持久化存储一个全局版本号吗?

版本号(revision)在 etcd 里面发挥着重大作用,它是 etcd 的逻辑时钟。etcd 启动的时候默认版本号是 1,随着你对 key 的增、删、改操作而全局单调递增。

因为 boltdb 中的 key 就包含此信息,所以 etcd 并不需要再去持久化一个全局版本号。我们只需要在启动的时候,从最小值 1 开始枚举到最大值,未读到数据的时候则结束,最后读出来的版本号即是当前 etcd 的最大版本号 currentRevision。

MVCC 写事务在执行 put hello 为 world 的请求时,会基于 currentRevision 自增生成新的 revision 如{2,0},然后从 treeIndex 模块中查询 key 的创建版本号、修改次数信息。这些信息将填充到 boltdb 的 value 中,同时将用户的 hello key 和 revision 等信息存储到 B-tree,也就是下面简易写事务图的流程一,整体架构图中的流程八。

image.png

boltdb

MVCC 写事务自增全局版本号后生成的 revision{2,0},它就是 boltdb 的 key,通过它就可以往 boltdb 写数据了,进入了整体架构图中的流程九。

boltdb 上一篇我们提过它是一个基于 B+tree 实现的 key-value 嵌入式 db,它通过提供桶(bucket)机制实现类似 MySQL 表的逻辑隔离。

在 etcd 里面你通过 put/txn 等 KV API 操作的数据,全部保存在一个名为 key 的桶里面,这个 key 桶在启动 etcd 的时候会自动创建。

除了保存用户 KV 数据的 key 桶,etcd 本身及其它功能需要持久化存储的话,都会创建对应的桶。比如上面我们提到的 etcd 为了保证日志的幂等性,保存了一个名为 consistent index 的变量在 db 里面,它实际上就存储在元数据(meta)桶里面。

写入 boltdb 的 value, 并不是简单的”world”,如果只存一个用户 value,索引又是保存在易失的内存上,那重启 etcd 后,我们就丢失了用户的 key 名,无法构建 treeIndex 模块了。

因此为了构建索引和支持 Lease 等特性,etcd 会持久化以下信息:

  • key 名称;
  • key 创建时的版本号(create_revision)、最后一次修改时的版本号(mod_revision)、key 自身修改的次数(version);
  • value 值;
  • 租约信息(后面介绍)。

boltdb value 的值就是将含以上信息的结构体序列化成的二进制数据,然后通过 boltdb 提供的 put 接口,etcd 就快速完成了将你的数据写入 boltdb,对应上面简易写事务图的流程二。

事务提交的过程,包含 B+tree 的平衡、分裂,将 boltdb 的脏数据(dirty page)、元数据信息刷新到磁盘,因此事务提交的开销是昂贵的。如果我们每次更新都提交事务,etcd 写性能就会较差。

那么解决的办法是什么呢?etcd 的解决方案是合并再合并。

首先 boltdb key 是版本号,put/delete 操作时,都会基于当前版本号递增生成新的版本号,因此属于顺序写入,可以调整 boltdb 的 bucket.FillPercent 参数,使每个 page 填充更多数据,减少 page 的分裂次数并降低 db 空间。

其次 etcd 通过合并多个写事务请求,通常情况下,是异步机制定时(默认每隔 100ms)将批量事务一次性提交(pending 事务过多才会触发同步提交), 从而大大提高吞吐量,对应上面简易写事务图的流程三。

但是这优化又引发了另外的一个问题, 因为事务未提交,读请求可能无法从 boltdb 获取到最新数据。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etcd 引入了一个 bucket buffer 来保存暂未提交的事务数据。在更新 boltdb 的时候,etcd 也会同步数据到 bucket buffer。因此 etcd 处理读请求的时候会优先从 bucket buffer 里面读取,其次再从 boltdb 读,通过 bucket buffer 实现读写性能提升,同时保证数据一致性。

鉴权:如何保护你的数据安全?

image.png

image.png

Lease

我们今天的主题,Lease,正是基于主动型上报模式,提供的一种活性检测机制。Lease 顾名思义,client 和 etcd server 之间存在一个约定,内容是 etcd server 保证在约定的有效期内(TTL),不会删除你关联到此 Lease 上的 key-value。

若你未在有效期内续租,那么 etcd server 就会删除 Lease 和其关联的 key-value。

etcd 在启动的时候,创建 Lessor 模块的时候,它会启动两个常驻 goroutine,如上图所示,一个是 RevokeExpiredLease 任务,定时检查是否有过期 Lease,发起撤销过期的 Lease 操作。一个是 CheckpointScheduledLease,定时触发更新 Lease 的剩余到期时间的操作。

image.png

key 如何关联 Lease

# 创建一个TTL为600秒的lease,etcd server返回LeaseID
$ etcdctl lease grant 600
lease 326975935f48f814 granted with TTL(600s)


# 查看lease的TTL、剩余时间
$ etcdctl lease timetolive 326975935f48f814
lease 326975935f48f814 granted with TTL(600s), remaining(590s)

很简单,KV 模块的 API 接口提供了一个”–lease”参数,你可以通过如下命令,将 key node 关联到对应的 LeaseID 上。然后你查询的时候增加 -w 参数输出格式为 json,就可查看到 key 关联的 LeaseID。

$ etcdctl put node healthy --lease 326975935f48f818
OK
$ etcdctl get node -w=json | python -m json.tool
{
    "kvs":[
        {
            "create_revision":24,
            "key":"bm9kZQ==",
            "Lease":3632563850270275608,
            "mod_revision":24,
            "value":"aGVhbHRoeQ==",
            "version":1
        }
    ]
}

如何优化 Lease 续期性能

Lease 续期其实很简单,核心是将 Lease 的过期时间更新为当前系统时间加其 TTL。关键问题在于续期的性能能否满足业务诉求。

etcd v3 版本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提出了 Lease 特性,TTL 属性转移到了 Lease 上, 同时协议从 HTTP/1.x 优化成 gRPC 协议。

一方面不同 key 若 TTL 相同,可复用同一个 Lease, 显著减少了 Lease 数。另一方面,通过 gRPC HTTP/2 实现了多路复用,流式传输,同一连接可支持为多个 Lease 续期,大大减少了连接数。

如何高效淘汰过期 Lease

etcd 早期的时候,淘汰 Lease 非常暴力。etcd 会直接遍历所有 Lease,逐个检查 Lease 是否过期,过期则从 Lease 关联的 key 集合中,取出 key 列表,删除它们,时间复杂度是 O(N)。

然而这种方案随着 Lease 数增大,毫无疑问它的性能会变得越来越差。我们能否按过期时间排序呢?这样每次只需轮询、检查排在前面的 Lease 过期时间,一旦轮询到未过期的 Lease, 则可结束本轮检查。

刚刚说的就是 etcd Lease 高效淘汰方案最小堆的实现方法。每次新增 Lease、续期的时候,它会插入、更新一个对象到最小堆中,对象含有 LeaseID 和其到期时间 unixnano,对象之间按到期时间升序排序。

etcd Lessor 主循环每隔 500ms 执行一次撤销 Lease 检查(RevokeExpiredLease),每次轮询堆顶的元素,若已过期则加入到待淘汰列表,直到堆顶的 Lease 过期时间大于当前,则结束本轮轮询。

相比早期 O(N) 的遍历时间复杂度,使用堆后,插入、更新、删除,它的时间复杂度是 O(Log N),查询堆顶对象是否过期时间复杂度仅为 O(1),性能大大提升,可支撑大规模场景下 Lease 的高效淘汰。

Lessor 模块会将已确认过期的 LeaseID,保存在一个名为 expiredC 的 channel 中,而 etcd server 的主循环会定期从 channel 中获取 LeaseID,发起 revoke 请求,通过 Raft Log 传递给 Follower 节点。

各个节点收到 revoke Lease 请求后,获取关联到此 Lease 上的 key 列表,从 boltdb 中删除 key,从 Lessor 的 Lease map 内存中删除此 Lease 对象,最后还需要从 boltdb 的 Lease bucket 中删除这个 Lease。

MVCC:如何实现多版本并发控制?

# 更新key hello为world1
$ etcdctl put hello world1
OK
# 通过指定输出模式为json,查看key hello更新后的详细信息
$ etcdctl get hello -w=json
{
    "kvs":[
        {
            "key":"aGVsbG8=",
            "create_revision":2,
            "mod_revision":2,
            "version":1,
            "value":"d29ybGQx"
        }
    ],
    "count":1
}
# 再次修改key hello为world2
$ etcdctl put hello world2
OK
# 确认修改成功,最新值为wolrd2
$ etcdctl get hello
hello
world2
# 指定查询版本号,获得了hello上一次修改的值
$ etcdctl get hello --rev=2
hello
world1
# 删除key hello
$ etcdctl del  hello
1
# 删除后指定查询版本号3,获得了hello删除前的值
$ etcdctl get hello --rev=3
hello
world2

image.png

Apply 模块通过 MVCC 模块来执行 put 请求,持久化 key-value 数据。MVCC 模块将请求请划分成两个类别,分别是读事务(ReadTxn)和写事务(WriteTxn)。读事务负责处理 range 请求,写事务负责 put/delete 操作。读写事务基于 treeIndex、Backend/boltdb 提供的能力,实现对 key-value 的增删改查功能。

treeIndex 模块基于内存版 B-tree 实现了 key 索引管理,它保存了用户 key 与版本号(revision)的映射关系等信息。

Backend 模块负责 etcd 的 key-value 持久化存储,主要由 ReadTx、BatchTx、Buffer 组成,ReadTx 定义了抽象的读事务接口,BatchTx 在 ReadTx 之上定义了抽象的写事务接口,Buffer 是数据缓存区。

etcd 设计上支持多种 Backend 实现,目前实现的 Backend 是 boltdb。boltdb 是一个基于 B+ tree 实现的、支持事务的 key-value 嵌入式数据库。

treeIndex 与 boltdb 关系你可参考下图。当你发起一个 get hello 命令时,从 treeIndex 中获取 key 的版本号,然后再通过这个版本号,从 boltdb 获取 value 信息。boltdb 的 value 是包含用户 key-value、各种版本号、lease 信息的结构体。

image.png

treeIndex 原理

对于 etcd v2 来说,当你通过 etcdctl 发起一个 put hello 操作时,etcd v2 直接更新内存树,这就导致历史版本直接被覆盖,无法支持保存 key 的历史版本。在 etcd v3 中引入 treeIndex 模块正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支持保存 key 的历史版本,提供稳定的 Watch 机制和事务隔离等能力。

下面我就为你介绍下,etcd 保存用户 key 与版本号映射关系的数据结构 B-tree,为什么 etcd 使用它而不使用哈希表、平衡二叉树?

从 etcd 的功能特性上分析, 因 etcd 支持范围查询,因此保存索引的数据结构也必须支持范围查询才行。所以哈希表不适合,而 B-tree 支持范围查询。

type keyIndex struct {
   key         []byte //用户的key名称,比如我们案例中的"hello"
   modified    revision //最后一次修改key时的etcd版本号,比如我们案例中的刚写入hello为world1时的,版本号为2
   generations []generation //generation保存了一个key若干代版本号信息,每代中包含对key的多次修改的版本号列表
}

keyIndex 中包含用户的 key、最后一次修改 key 时的 etcd 版本号、key 的若干代(generation)版本号信息,每代中包含对 key 的多次修改的版本号列表。那我们要如何理解 generations?为什么它是个数组呢?

generations 表示一个 key 从创建到删除的过程,每代对应 key 的一个生命周期的开始与结束。当你第一次创建一个 key 时,会生成第 0 代,后续的修改操作都是在往第 0 代中追加修改版本号。当你把 key 删除后,它就会生成新的第 1 代,一个 key 不断经历创建、删除的过程,它就会生成多个代。

type generation struct {
   ver     int64    //表示此key的修改次数
   created revision //表示generation结构创建时的版本号
   revs    []revision //每次修改key时的revision追加到此数组
}

generation 结构中包含此 key 的修改次数、generation 创建时的版本号、对此 key 的修改版本号记录列表。

你需要注意的是版本号(revision)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整数,而是一个结构体。revision 结构及含义如下:

type revision struct {
   main int64    // 一个全局递增的主版本号,随put/txn/delete事务递增,一个事务内的key main版本号是一致的
   sub int64    // 一个事务内的子版本号,从0开始随事务内put/delete操作递增
}

revision 包含 main 和 sub 两个字段,main 是全局递增的版本号,它是个 etcd 逻辑时钟,随着 put/txn/delete 等事务递增。sub 是一个事务内的子版本号,从 0 开始随事务内的 put/delete 操作递增。

MVCC 更新 key 原理

当你通过 etcdctl 发起一个 put hello 操作时,如下面的 put 事务流程图流程一所示,在 put 写事务中,首先它需要从 treeIndex 模块中查询 key 的 keyIndex 索引信息,keyIndex 中存储了 key 的创建版本号、修改的次数等信息,这些信息在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会存储在 boltdb 的 value 中。

image.png

其次 etcd 会根据当前的全局版本号(空集群启动时默认为 1)自增,生成 put hello 操作对应的版本号 revision{2,0},这就是 boltdb 的 key。

boltdb 的 value 是 mvccpb.KeyValue 结构体,它是由用户 key、value、create_revision、mod_revision、version、lease 组成。它们的含义分别如下:

  • create_revision 表示此 key 创建时的版本号。在我们的案例中,key hello 是第一次创建,那么值就是 2。当你再次修改 key hello 的时候,写事务会从 treeIndex 模块查询 hello 第一次创建的版本号,也就是 keyIndex.generations[i].created 字段,赋值给 create_revision 字段;
  • mod_revision 表示 key 最后一次修改时的版本号,即 put 操作发生时的全局版本号加 1;
  • version 表示此 key 的修改次数。每次修改的时候,写事务会从 treeIndex 模块查询 hello 已经历过的修改次数,也就是 keyIndex.generations[i].ver 字段,将 ver 字段值加 1 后,赋值给 version 字段。

填充好 boltdb 的 KeyValue 结构体后,这时就可以通过 Backend 的写事务 batchTx 接口将 key{2,0},value 为 mvccpb.KeyValue 保存到 boltdb 的缓存中,并同步更新 buffer,如上图中的流程二所示。

此时存储到 boltdb 中的 key、value 数据如下:

image.png

因为 key hello 是首次创建,treeIndex 模块它会生成 key hello 对应的 keyIndex 对象,并填充相关数据结构。

keyIndex 填充后的结果如下所示:

key hello的keyIndex:
key:     "hello"
modified: <2,0>
generations:
[{ver:1,created:<2,0>,revisions: [<2,0>]} ]
  • key 为 hello,modified 为最后一次修改版本号 <2,0>,key hello 是首次创建的,因此新增一个 generation 代跟踪它的生命周期、修改记录;
  • generation 的 ver 表示修改次数,首次创建为 1,后续随着修改操作递增;
  • generation.created 表示创建 generation 时的版本号为 <2,0>;
  • revision 数组保存对此 key 修改的版本号列表,每次修改都会将将相应的版本号追加到 revisions 数组中。

但是此时数据还并未持久化,为了提升 etcd 的写吞吐量、性能,一般情况下(默认堆积的写事务数大于 1 万才在写事务结束时同步持久化),数据持久化由 Backend 的异步 goroutine 完成,它通过事务批量提交,定时将 boltdb 页缓存中的脏数据提交到持久化存储磁盘中,也就是下图中的黑色虚线框住的流程四。

image.png

MVCC 查询 key 原理

完成 put hello 为 world1 操作后,这时你通过 etcdctl 发起一个 get hello 操作,MVCC 模块首先会创建一个读事务对象(TxnRead),在 etcd 3.4 中 Backend 实现了 ConcurrentReadTx, 也就是并发读特性。

并发读特性的核心原理是创建读事务对象时,它会全量拷贝当前写事务未提交的 buffer 数据,并发的读写事务不再阻塞在一个 buffer 资源锁上,实现了全并发读。

image.png

如上图所示,在读事务中,它首先需要根据 key 从 treeIndex 模块获取版本号,因我们未带版本号读,默认是读取最新的数据。treeIndex 模块从 B-tree 中,根据 key 查找到 keyIndex 对象后,匹配有效的 generation,返回 generation 的 revisions 数组中最后一个版本号{2,0}给读事务对象。

读事务对象根据此版本号为 key,通过 Backend 的并发读事务(ConcurrentReadTx)接口,优先从 buffer 中查询,命中则直接返回,否则从 boltdb 中查询此 key 的 value 信息。

MVCC 删除 key 原理

介绍完 MVCC 更新、查询 key 的原理后,我们接着往下看。当你执行 etcdctl del hello 命令时,etcd 会立刻从 treeIndex 和 boltdb 中删除此数据吗?还是增加一个标记实现延迟删除(lazy delete)呢?

答案为 etcd 实现的是延期删除模式,原理与 key 更新类似。

与更新 key 不一样之处在于,一方面,生成的 boltdb key 版本号{4,0,t}追加了删除标识(tombstone, 简写 t),boltdb value 变成只含用户 key 的 KeyValue 结构体。另一方面 treeIndex 模块也会给此 key hello 对应的 keyIndex 对象,追加一个空的 generation 对象,表示此索引对应的 key 被删除了。

当你再次查询 hello 的时候,treeIndex 模块根据 key hello 查找到 keyindex 对象后,若发现其存在空的 generation 对象,并且查询的版本号大于等于被删除时的版本号,则会返回空。

etcdctl hello 操作后的 keyIndex 的结果如下面所示:

key hello的keyIndex:
key:     "hello"
modified: <4,0>
generations:
[
{ver:3,created:<2,0>,revisions: [<2,0>,<3,0>,<4,0>(t)]},             
{empty}
]

image.png

那么 key 打上删除标记后有哪些用途呢?什么时候会真正删除它呢?

一方面删除 key 时会生成 events,Watch 模块根据 key 的删除标识,会生成对应的 Delete 事件。

另一方面,当你重启 etcd,遍历 boltdb 中的 key 构建 treeIndex 内存树时,你需要知道哪些 key 是已经被删除的,并为对应的 key 索引生成 tombstone 标识。而真正删除 treeIndex 中的索引对象、boltdb 中的 key 是通过压缩 (compactor) 组件异步完成。

Watche

etcd 基于以上介绍的 HTTP/2 协议的多路复用等机制,实现了一个 client/TCP 连接支持多 gRPC Stream, 一个 gRPC Stream 又支持多个 watcher,如下图所示。同时事件通知模式也从 client 轮询优化成 server 流式推送,极大降低了 server 端 socket、内存等资源。

image.png

滑动窗口 vs MVCC

介绍完 etcd v2 的轮询机制和 etcd v3 的流式推送机制后,再看第二个问题,事件是如何存储的? 会保留多久呢?watch 命令中的版本号具有什么作用?

第二个问题的本质是历史版本存储,etcd 经历了从滑动窗口到 MVCC 机制的演变,滑动窗口是仅保存有限的最近历史版本到内存中,而 MVCC 机制则将历史版本保存在磁盘中,避免了历史版本的丢失,极大的提升了 Watch 机制的可靠性。

etcd v2 滑动窗口是如何实现的?它有什么缺点呢?

它使用的是如下一个简单的环形数组来存储历史事件版本,当 key 被修改后,相关事件就会被添加到数组中来。若超过 eventQueue 的容量,则淘汰最旧的事件。在 etcd v2 中,eventQueue 的容量是固定的 1000,因此它最多只会保存 1000 条事件记录,不会占用大量 etcd 内存导致 etcd OOM。

type EventHistory struct {
   Queue      eventQueue
   StartIndex uint64
   LastIndex  uint64
   rwl        sync.RWMutex
}

但是它的缺陷显而易见的,固定的事件窗口只能保存有限的历史事件版本,是不可靠的。当写请求较多的时候、client 与 server 网络出现波动等异常时,很容易导致事件丢失,client 不得不触发大量的 expensive 查询操作,以获取最新的数据及版本号,才能持续监听数据。

特别是对于重度依赖 Watch 机制的 Kubernetes 来说,显然是无法接受的。因为这会导致控制器等组件频繁的发起 expensive List Pod 等资源操作,导致 APIServer/etcd 出现高负载、OOM 等,对稳定性造成极大的伤害。

etcd v3 的 MVCC 机制,正如上一节课所介绍的,就是为解决 etcd v2 Watch 机制不可靠而诞生。相比 etcd v2 直接保存事件到内存的环形数组中,etcd v3 则是将一个 key 的历史修改版本保存在 boltdb 里面。boltdb 是一个基于磁盘文件的持久化存储,因此它重启后历史事件不像 etcd v2 一样会丢失,同时你可通过配置压缩策略,来控制保存的历史版本数,在压缩篇我会和你详细讨论它。

可靠的事件推送机制

image.png

异常场景重试机制

若出现 channel buffer 满了,etcd 为了保证 Watch 事件的高可靠性,并不会丢弃它,而是将此 watcher 从 synced watcherGroup 中删除,然后将此 watcher 和事件列表保存到一个名为受害者 victim 的 watcherBatch 结构中,通过异步机制重试保证事件的可靠性。

image.png

历史事件推送机制

image.png

高效的事件匹配

image.png

事务实现

事务特性初体验及 API

etcd v3 为了解决多 key 的原子操作问题,提供了全新迷你事务 API,同时基于 MVCC 版本号,它可以实现各种隔离级别的事务。它的基本结构如下:

client.Txn(ctx).If(cmp1, cmp2, ...).Then(op1, op2, ...,).Else(op1, op2, …)

从上面结构中你可以看到,事务 API 由 If 语句、Then 语句、Else 语句组成,这与我们平时常见的 MySQL 事务完全不一样。

那么 If 语句支持哪些检查项呢?

首先是 key 的最近一次修改版本号 mod_revision,简称 mod。你可以通过它检查 key 最近一次被修改时的版本号是否符合你的预期。比如当你查询到 Alice 账号资金为 100 元时,它的 mod_revision 是 v1,当你发起转账操作时,你得确保 Alice 账号上的 100 元未被挪用,这就可以通过 mod(“Alice”) = “v1” 条件表达式来保障转账安全性。

其次是 key 的创建版本号 create_revision,简称 create。你可以通过它检查 key 是否已存在。比如在分布式锁场景里,只有分布式锁 key(lock) 不存在的时候,你才能发起 put 操作创建锁,这时你可以通过 create(“lock”) = “0”来判断,因为一个 key 不存在的话它的 create_revision 版本号就是 0。

接着是 key 的修改次数 version。你可以通过它检查 key 的修改次数是否符合预期。比如你期望 key 在修改次数小于 3 时,才能发起某些操作时,可以通过 version(“key”) < “3”来判断。

最后是 key 的 value 值。你可以通过检查 key 的 value 值是否符合预期,然后发起某些操作。比如期望 Alice 的账号资金为 200, value(“Alice”) = “200”。

If 语句通过以上 MVCC 版本号、value 值、各种比较运算符 (等于、大于、小于、不等于),实现了灵活的比较的功能,满足你各类业务场景诉求。

image.png

boltdb:如何持久化存储你的key-value数据?

boltdb 磁盘布局

在介绍一个 put 写请求在 boltdb 中执行原理前,我先给你从整体上介绍下平时你所看到的 etcd db 文件的磁盘布局,让你了解下 db 文件的物理存储结构。

boltdb 文件指的是你 etcd 数据目录下的 member/snap/db 的文件, etcd 的 key-value、lease、meta、member、cluster、auth 等所有数据存储在其中。etcd 启动的时候,会通过 mmap 机制将 db 文件映射到内存,后续可从内存中快速读取文件中的数据。写请求通过 fwrite 和 fdatasync 来写入、持久化数据到磁盘。

image.png

上图是我给你画的 db 文件磁盘布局,从图中的左边部分你可以看到,文件的内容由若干个 page 组成,一般情况下 page size 为 4KB。

page 按照功能可分为元数据页 (meta page)、B+ tree 索引节点页 (branch page)、B+ tree 叶子节点页 (leaf page)、空闲页管理页 (freelist page)、空闲页 (free page)。

文件最开头的两个 page 是固定的 db 元数据 meta page,空闲页管理页记录了 db 中哪些页是空闲、可使用的。索引节点页保存了 B+ tree 的内部节点,如图中的右边部分所示,它们记录了 key 值,叶子节点页记录了 B+ tree 中的 key-value 和 bucket 数据。

boltdb 逻辑上通过 B+ tree 来管理 branch/leaf page, 实现快速查找、写入 key-value 数据。

// 打开boltdb文件,获取db对象
db,err := bolt.Open("db", 0600, nil)
if err != nil {
   log.Fatal(err)
}
defer db.Close()
// 参数true表示创建一个写事务,false读事务
tx,err := db.Begin(true)
if err != nil {
   return err
}
defer tx.Rollback()
// 使用事务对象创建key bucket
b,err := tx.CreatebucketIfNotExists([]byte("key"))
if err != nil {
   return err
}
// 使用bucket对象更新一个key
if err := b.Put([]byte("r94"),[]byte("world")); err != nil {
   return err
}
// 提交事务
if err := tx.Commit(); err != nil {
   return err
}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如何回收旧版本数据?

在07里,我们知道 etcd 中的每一次更新、删除 key 操作,treeIndex 的 keyIndex 索引中都会追加一个版本号,在 boltdb 中会生成一个新版本 boltdb key 和 value。也就是随着你不停更新、删除,你的 etcd 进程内存占用和 db 文件就会越来越大。很显然,这会导致 etcd OOM 和 db 大小增长到最大 db 配额,最终不可写。

那么 etcd 是通过什么机制来回收历史版本数据,控制索引内存占用和 db 大小的呢?

这就是我今天要和你分享的 etcd 压缩机制。希望通过今天的这节课,能帮助你理解 etcd 压缩原理,在使用 etcd 过程中能根据自己的业务场景,选择适合的压缩策略,避免 db 大小增长失控而不可写入,帮助你构建稳定的 etcd 服务。

image.png

在了解 etcd 压缩模块实现细节前,我先给你画了一幅压缩模块的整体架构图。从图中可知,你可以通过 client API 发起人工的压缩 (Compact) 操作,也可以配置自动压缩策略。在自动压缩策略中,你可以根据你的业务场景选择合适的压缩模式。目前 etcd 支持两种压缩模式,分别是时间周期性压缩和版本号压缩。

当你通过 API 发起一个 Compact 请求后,KV Server 收到 Compact 请求提交到 Raft 模块处理,在 Raft 模块中提交后,Apply 模块就会通过 MVCC 模块的 Compact 接口执行此压缩任务。

Compact 接口首先会更新当前 server 已压缩的版本号,并将耗时昂贵的压缩任务保存到 FIFO 队列中异步执行。压缩任务执行时,它首先会压缩 treeIndex 模块中的 keyIndex 索引,其次会遍历 boltdb 中的 key,删除已废弃的 key。

以上就是压缩模块的一个工作流程。接下来我会首先和你介绍如何人工发起一个 Compact 操作,然后详细介绍周期性压缩模式、版本号压缩模式的工作原理,最后再给你介绍 Compact 操作核心的原理。

压缩的本质是回收历史版本,目标对象仅是历史版本,不包括一个 key-value 数据的最新版本,因此你可以放心执行压缩命令,不会删除你的最新版本数据。不过我在08介绍 Watch 机制时提到,Watch 特性中的历史版本数据同步,依赖于 MVCC 中是否还保存了相关数据,因此我建议你不要每次简单粗暴地回收所有历史版本。

在生产环境中,我建议你精细化的控制历史版本数,那如何实现精细化控制呢?

主要有两种方案,一种是使用 etcd server 的自带的自动压缩机制,根据你的业务场景,配置合适的压缩策略即可。

另外一种方案是如果你觉得 etcd server 的自带压缩机制无法满足你的诉求,想更精细化的控制 etcd 保留的历史版本记录,你就可以基于 etcd 的 Compact API,在业务逻辑代码中、或定时任务中主动触发压缩操作。你需要确保发起 Compact 操作的程序高可用,压缩的频率、保留的历史版本在合理范围内,并最终能使 etcd 的 db 大小保持平稳,否则会导致 db 大小不断增长,直至 db 配额满,无法写入。

在一般情况下,我建议使用 etcd 自带的压缩机制。它支持两种模式,分别是按时间周期性压缩和保留版本号的压缩,配置相应策略后,etcd 节点会自动化的发起 Compact 操作。

压缩原理

image.png

image.png

如上图所示,因此异步压缩任务的第一项工作,就是压缩 treeIndex 模块中的各 key 的历史版本、已删除的版本。为了避免压缩工作影响读写性能,首先会克隆一个 B-tree,然后通过克隆后的 B-tree 遍历每一个 keyIndex 对象,压缩历史版本号、清理已删除的版本。

假设当前压缩的版本号是 CompactedRev, 它会保留 keyIndex 中最大的版本号,移除小于等于 CompactedRev 的版本号,并通过一个 map 记录 treeIndex 中有效的版本号返回给 boltdb 模块使用。

为什么要保留最大版本号呢?

因为最大版本号是这个 key 的最新版本,移除了会导致 key 丢失。而 Compact 的目的是回收旧版本。当然如果 keyIndex 中的最大版本号被打了删除标记 (tombstone), 就会从 treeIndex 中删除这个 keyIndex,否则会出现内存泄露。

Compact 任务执行完索引压缩后,它通过遍历 B-tree、keyIndex 中的所有 generation 获得当前内存索引模块中有效的版本号,这些信息将帮助 etcd 清理 boltdb 中的废弃历史版本。

image.png

压缩任务的第二项工作就是删除 boltdb 中废弃的历史版本数据。如上图所示,它通过 etcd 一个名为 scheduleCompaction 任务来完成。

scheduleCompaction 任务会根据 key 区间,从 0 到 CompactedRev 遍历 boltdb 中的所有 key,通过 treeIndex 模块返回的有效索引信息,判断这个 key 是否有效,无效则调用 boltdb 的 delete 接口将 key-value 数据删除。

在这过程中,scheduleCompaction 任务还会更新当前 etcd 已经完成的压缩版本号 (finishedCompactRev),将其保存到 boltdb 的 meta bucket 中。

scheduleCompaction 任务遍历、删除 key 的过程可能会对 boltdb 造成压力,为了不影响正常读写请求,它在执行过程中会通过参数控制每次遍历、删除的 key 数(默认为 100,每批间隔 10ms),分批完成 boltdb key 的删除操作。

db大小:为什么etcd社区建议db大小不超过8G?

image.png

最后我们来小结下今天的内容。大 db 文件首先会影响 etcd 启动耗时,因为 etcd 需要打开 db 文件,初始化 db 对象,并遍历 boltdb 中的所有 key-value 以重建内存 treeIndex。

其次,较大 db 文件会导致 etcd 依赖更高配置的节点内存规格,etcd 通过 mmap 将 db 文件映射到内存中。etcd 启动后,正常情况下读 etcd 过程不涉及磁盘 IO,若节点内存不够,可能会导致缺页中断,引起延时抖动、服务性能下降。

接着 treeIndex 维护了所有 key 的版本号信息,当 treeIndex 中含有百万级 key 时,在 treeIndex 中搜索指定范围的 key 的开销是不能忽略的,此开销可能高达上百毫秒。

然后当 db 文件过大后,boltdb 本身连续空闲页的申请、释放、存储都会存在一定的开销。etcd 社区已通过新的 freelist 管理数据结构 hashmap 对其进行优化,将时间复杂度降低到了 O(1),同时支持事务提交时不持久化 freelist,而是通过重启时扫描 page 重建,以提升 etcd 写性能、降低 db 大小。

随后我给你介绍了 db 文件过大后,count only、limit、大包查询等 expensive request 对集群稳定性的影响。建议你的业务尽量避免任何 expensive request 请求。

最后我们介绍了大 db 文件对快照功能的影响。大 db 文件意味着更长的备份时间,而更长的只读事务则可能会导致 db 文件增长。同时 Leader 发送快照与 Follower 基于快照重建都需要较长时间,在集群写请求较大的情况下,可能会陷入死循环,导致落后的 Follower 节点一直无法追赶上 Leader。

延时:为什么你的etcd请求会出现超时?

image.png

  • 网络质量,如节点之间 RTT 延时、网卡带宽满,出现丢包;
  • 磁盘 I/O 抖动,会导致 WAL 日志持久化、boltdb 事务提交出现抖动,Leader 出现切换等;
  • expensive request,比如大包请求、涉及到大量 key 遍历、Authenticate 密码鉴权等操作;
  • 容量瓶颈,太多写请求导致线性读请求性能下降等;
  • 节点配置,CPU 繁忙导致请求处理延时、内存不够导致 swap 等。

image.png

image.png

内存:为什么你的etcd内存占用那么高?

在使用 etcd 的过程中,你是否被异常内存占用等现象困扰过?比如 etcd 中只保存了 1 个 1MB 的 key-value,但是经过若干次修改后,最终 etcd 内存可能达到数 G。它是由什么原因导致的?如何分析呢?

下图是我以 etcd 写请求流程为例,给你总结的可能导致 etcd 内存占用较高的核心模块与其数据结构。

image.png

image.png

首先是 raftLog。为了帮助 slow Follower 同步数据,它至少要保留 5000 条最近收到的写请求在内存中。若你的 key 非常大,你更新 5000 次会产生较大的内存开销。

其次是 treeIndex。 每个 key-value 会在内存中保留一个索引项。索引项的开销跟 key 长度、保留的历史版本有关,你可以通过 compact 命令压缩。

然后是 boltdb。etcd 启动的时候,会通过 mmap 系统调用,将文件映射到虚拟内存中。你可以通过 compact 命令回收旧版本,defrag 命令进行碎片整理。

接着是 watcher。它的内存占用跟连接数、gRPC Watch Stream 数、watcher 数有关。watch 机制一个不可忽视的内存开销其实是事件堆积的占用缓存,你可以通过相关 metrics 及时发现堆积的事件以及 slow watcher。

最后我介绍了一些典型的场景导致的内存异常,如大包查询等 expensive request,etcd 中存储了 v2 API 写入的 key, goroutines 泄露以及 etcd lease bug 等。

希望今天的内容,能够帮助你从容应对 etcd 内存占用高的问题,合理配置你的集群,优化业务 expensive request,让 etcd 跑得更稳。

如何优化及扩展etcd性能?

  • 业务应用层,etcd 应用层的最佳实践;
  • etcd 内核层,etcd 参数最佳实践;
  • 操作系统层,操作系统优化事项;
  • 硬件及网络层,不同的硬件设备对 etcd 性能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 扩展性能,基于 gRPC proxy 扩展读、Watch、Lease 的性能。

image.png

ZooKeeper 架构及原理

image.png

如下面架构图所示,你可以看到 ZooKeeper 中的节点与 etcd 类似,也划分为 Leader 节点、Follower 节点、Observer 节点(对应的 Raft 协议的 Learner 节点)。同时,写请求统一由 Leader 处理,读请求各个节点都能处理。

不一样的是它们的读行为和共识算法。

  • 在读行为上,ZooKeeper 默认读可能会返回 stale data,而 etcd 使用的线性读,能确保读取到反应集群共识的最新数据。
  • 共识算法上,etcd 使用的是 Raft,ZooKeeper 使用的是 Zab。

那什么是 Zab 协议呢?Zab 协议可以分为以下阶段:

  • Phase 0,Leader 选举(Leader Election)。一个节点只要求获得半数以上投票,就可以当选为准 Leader;
  • Phase 1,发现(Discovery)。准 Leader 收集其他节点的数据信息,并将最新的数据复制到自身;
  • Phase 2,同步(Synchronization)。准 Leader 将自身最新数据复制给其他落后的节点,并告知其他节点自己正式当选为 Leader;
  • Phase 3,广播(Broadcast)。Leader 正式对外服务,处理客户端写请求,对消息进行广播。当收到一个写请求后,它会生成 Proposal 广播给各个 Follower 节点,一半以上 Follower 节点应答之后,Leader 再发送 Commit 命令给各个 Follower,告知它们提交相关提案;

ZooKeeper 在实现中并未严格按论文定义的分阶段实现,而是对部分阶段进行了整合,分别如下:

  • Fast Leader Election。首先 ZooKeeper 使用了一个名为 Fast Leader Election 的选举算法,通过 Leader 选举安全规则限制,确保选举出来的 Leader 就含有最新数据, 避免了 Zab 协议的 Phase 1 阶段准 Leader 收集各个节点数据信息并复制到自身,也就是将 Phase 0 和 Phase 1 进行了合并。
  • Recovery Phase。各个 Follower 发送自己的最新数据信息给 Leader,Leader 根据差异情况,选择发送 SNAP、DIFF 差异数据、Truncate 指令删除冲突数据等,确保 Follower 追赶上 Leader 数据进度并保持一致。
  • Broadcast Phase。与 Zab 论文 Broadcast Phase 一致。

Consul 架构及原理

image.png

从图中你可以看到,它由 Client、Server、Gossip 协议、Raft 共识算法、两个数据中心组成。每个数据中心内的 Server 基于 Raft 共识算法复制日志,Server 节点分为 Leader、Follower 等角色。Client 通过 Gossip 协议发现 Server 地址、分布式探测节点健康状态等。

那什么是 Gossip 协议呢?

Gossip 中文名称叫流言协议,它是一种消息传播协议。它的核心思想其实源自我们生活中的八卦、闲聊。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看到的劲爆消息其实源于两类,一类是权威机构如国家新闻媒体发布的消息,另一类则是大家通过微信等社交聊天软件相互八卦,一传十,十传百的结果。

Gossip 协议的基本工作原理与我们八卦类似,在 Gossip 协议中,如下图所示,各个节点会周期性地选择一定数量节点,然后将消息同步给这些节点。收到消息后的节点同样做出类似的动作,随机的选择节点,继续扩散给其他节点。

最终经过一定次数的扩散、传播,整个集群的各个节点都能感知到此消息,各个节点的数据趋于一致。Gossip 协议被广泛应用在多个知名项目中,比如 Redis Cluster 集群版,Apache Cassandra,AWS Dynamo。

你需要注意的是,虽然 Consul 天然支持多数据中心,但是多数据中心内的服务数据并不会跨数据中心同步,各个数据中心的 Server 集群是独立的。不过,Consul 提供了Prepared Query功能,它支持根据一定的策略返回多数据中心下的最佳的服务实例地址,使你的服务具备跨数据中心容灾。

比如当你的 API 网关收到用户请求查询 A 服务,API 网关服务优先从缓存中查找 A 服务对应的最佳实例。若无缓存则向 Consul 发起一个 Prepared Query 请求查询 A 服务实例,Consul 收到请求后,优先返回本数据中心下的服务实例。如果本数据中心没有或异常则根据数据中心间 RTT 由近到远查询其它数据中心数据,最终网关可将用户请求转发给最佳的数据中心下的实例地址。

了解完 Consul 的 Gossip 协议、多数据中心支持,我们再看看 Consul 是如何处理读请求的呢?

  • 默认(default)。默认是此模式,绝大部分场景下它能保证数据的强一致性。但在老的 Leader 出现网络分区被隔离、新的 Leader 被选举出来的一个极小时间窗口内,可能会导致 stale read。这是因为 Consul 为了提高读性能,使用的是基于 Lease 机制来维持 Leader 身份,避免了与其他节点进行交互确认的开销。
  • 强一致性(consistent)。强一致性读与 etcd 默认线性读模式一样,每次请求需要集群多数节点确认 Leader 身份,因此相比 default 模式读,性能会有所下降。
  • 弱一致性(stale)。任何节点都可以读,无论它是否 Leader。可能读取到陈旧的数据,类似 etcd 的串行读。这种读模式不要求集群有 Leader,因此当集群不可用时,只要有节点存活,它依然可以响应读请求。

image.png

etcd vs ZooKeeper vs Consul

并发原语

etcd 和 ZooKeeper、Consul 的典型应用场景都是分布式锁、Leader 选举,以上场景就涉及到并发原语控制。然而 etcd 和 ZooKeeper 并未提供原生的分布式锁、Leader 选举支持,只提供了核心的基本数据读写、并发控制 API,由应用上层去封装。

为了帮助开发者更加轻松的使用 etcd 去解决分布式锁、Leader 选举等问题,etcd 社区提供了concurrency 包来实现以上功能。同时,在 etcdserver 中内置了 Lock 和 Election 服务,不过其也是基于 concurrency 包做了一层封装而已,clientv3 并未提供 Lock 和 Election 服务 API 给 Client 使用。 ZooKeeper 所属的 Apache 社区提供了Apache Curator Recipes库来帮助大家快速使用分布式锁、Leader 选举功能。

相比 etcd、ZooKeeper 依赖应用层基于 API 上层封装,Consul 对分布式锁就提供了原生的支持,可直接通过命令行使用。

健康检查、服务发现

分布式协调服务的另外一个核心应用场景是服务发现、健康检查。

与并发原语类似,etcd 和 ZooKeeper 并未提供原生的服务发现支持。相反,Consul 在服务发现方面做了很多解放用户双手的工作,提供了服务发现的框架,帮助你的业务快速接入,并提供了 HTTP 和 DNS 两种获取服务方式。

比如下面就是通过 DNS 的方式获取服务地址:

$ dig @127.0.0.1 -p 8600 redis.service.dc1.consul. ANY

最重要的是它还集成了分布式的健康检查机制。与 etcd 和 ZooKeeper 健康检查不一样的是,它是一种基于 client、Gossip 协议、分布式的健康检查机制,具备低延时、可扩展的特点。业务可通过 Consul 的健康检查机制,实现 HTTP 接口返回码、内存乃至磁盘空间的检测。

Consul 提供了多种机制给你注册健康检查,如脚本、HTTP、TCP 等。

比如你将如下脚本放在 Agent 相应目录下,当 Linux 机器内存使用率超过 70% 的时候,它会返回告警状态。

{
  ​"check": 
    ​"id": "mem-util"
    ​"name": "Memory utilization"
    ​"args": 
      ​"/bin/sh"
      ​"-c"
      ​"/usr/bin/free | awk '/Mem/{printf($3/$2*100)}' | awk '{ print($0); if($1 > 70) exit 1;}'
    ​]
    ​"interval": "10s"
    ​"timeout": "1s
  }​
}

相比 Consul,etcd、ZooKeeper 它们提供的健康检查机制和能力就非常有限了。

etcd 提供了 Lease 机制来实现活性检测。它是一种中心化的健康检查,依赖用户不断地发送心跳续租、更新 TTL。

ZooKeeper 使用的是一种名为临时节点的状态来实现健康检查。当 client 与 ZooKeeper 节点连接断掉时,ZooKeeper 就会删除此临时节点的 key-value 数据。它比基于心跳机制更复杂,也给 client 带去了更多的复杂性,所有 client 必须维持与 ZooKeeper server 的活跃连接并保持存活。

数据模型比较

从并发原语、健康检查、服务发现等维度了解完 etcd、ZooKeeper、Consul 的实现区别之后,我们再从数据模型上对比下三者。

首先 etcd 正如我们在07节 MVCC 和10节 boltdb 所介绍的,它是个扁平的 key-value 模型,内存索引通过 B-tree 实现,数据持久化存储基于 B+ tree 的 boltdb,支持范围查询、适合读多写少,可容纳数 G 的数据。

image.png

如上图所示,它是一种层次模型,你可能已经发现,etcd v2 的内存数据模型与它是一样的。ZooKeeper 作为分布式协调服务的祖师爷,早期 etcd v2 的确就是参考它而设计的。

ZooKeeper 的层次模型中的每个节点叫 Znode,它分为持久性和临时型两种。

  • 持久性顾名思义,除非你通过 API 删除它,否则它将永远存在。
  • 临时型是指它与客户端会话绑定,若客户端会话结束或出现异常中断等,它都将被 ZooKeeper server 自动删除,被广泛应用于活性检测。

同时你创建节点的时候,还可以指定一个顺序标识,这样节点名创建出来后就具有顺序性,一般应用于分布式选举等场景中。

那 ZooKeeper 是如何实现以上层次模型的呢?

ZooKeeper 使用的是内存 ConcurrentHashMap 来实现此数据结构,因此具有良好的读性能。但是受限于内存的瓶颈,一般 ZooKeeper 的数据库文件大小是几百 M 左右。

Consul 的数据模型及存储是怎样的呢?

它也提供了常用 key-value 操作,它的存储引擎是基于Radix Tree实现的go-memdb,要求 value 大小不能超过 512 个字节,数据库文件大小一般也是几百 M 左右。与 boltdb 类似,它也支持事务、MVCC。

Watch 特性比较

正在我在 08 节 Watch 特性中所介绍的,etcd v3 的 Watch 是基于 MVCC 机制实现的,而 Consul 是采用滑动窗口实现的。Consul 存储引擎是基于Radix Tree实现的,因此它不支持范围查询和监听,只支持前缀查询和监听,而 etcd 都支持。

相比 etcd、Consul,ZooKeeper 的 Watch 特性有更多的局限性,它是个一次性触发器。

在 ZooKeeper 中,client 对 Znode 设置了 Watch 时,如果 Znode 内容发生改变,那么 client 就会获得 Watch 事件。然而此 Znode 再次发生变化,那 client 是无法收到 Watch 事件的,除非 client 设置了新的 Watch。

其他比较

  • 线性读。etcd 和 Consul 都支持线性读,而 ZooKeeper 并不具备。
  • 权限机制比较。etcd 实现了 RBAC 的权限校验,而 ZooKeeper 和 Consul 实现的 ACL。
  • 事务比较。etcd 和 Consul 都提供了简易的事务能力,支持对字段进行比较,而 ZooKeeper 只提供了版本号检查能力,功能较弱。
  • 多数据中心。在多数据中心支持上,只有 Consul 是天然支持的,虽然它本身不支持数据自动跨数据中心同步,但是它提供的服务发现机制、Prepared Query功能,赋予了业务在一个可用区后端实例故障时,可将请求转发到最近的数据中心实例。而 etcd 和 ZooKeeper 并不支持。

如何构建高可靠的etcd集群运维体系

image.png